有人說,小朋友不愛吃飯,是脾胃虛弱;也有人說,自己因為脾胃虛弱所以減肥總是失敗;還有人說,已經立秋了,可以好好調養脾胃了……最近一段時間,山西晚報記者聽到了不少關于脾胃虛弱的癥狀及調理如何調脾胃的建議,這些說法對嗎?脾胃不和有什么表現?究竟該如何調理脾胃?山西晚報記者采訪了太原市中醫院脾胃病一科副主任李向哲。
A診斷:
脾胃不適要辨病因
李向哲介紹,“入夏無病三分虛”,經過苦夏的煎熬,老年人、兒童、體弱者,還有長期疲勞、生活不規律等亞健康狀態者,由于抵抗力低下,他們對季節變化的適應能力弱,除了容易呼吸道疾病外,脾胃往往很虛。“夏季高溫會讓我們胃口下降,不思飲食,出現體力下降、疲乏倦怠、體力下降的情況,而且夏天的暑邪會‘耗氣傷津’,其中的氣主要就是指脾之氣。”他說。“脾胃為后天之本”是中醫學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出自于《黃帝內經》。意思是說脾胃是人體后天養生的根本基礎。脾胃是人體的消化和吸收中樞,是人體運化水谷精華的器官,如果脾胃功能不好,就會影響身體的養分吸收和排泄,影響身體的健康。中醫學認為,脾胃不僅僅是一個消化器官,更是一個能量轉換的重要場所。
在人體中,脾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吸收后,將養分傳遞到其他器官,并轉化為人體所需的能量。因此,如果脾胃功能不好,養分就不能被有效地分解和吸收,這將會導致營養不良和各種疾病的產生,甚至會引起消化系統的疾病。
但脾胃虛弱也是分情況的,“就拿孩子不愛吃飯來說,可能是因為零食吃多了而導致的,也可能是因為飲食不潔導致的脾胃虛弱。”李向哲說,而中年人的脾胃虛弱,也有兩種可能,如果身材瘦弱,可能是體內“多火”導致的消化不良,需要“祛火”;如果身材肥胖,則可能是身體多濕多痰引起的,則需要養脾、祛濕、祛痰。“我們應該辯證地看。”
B健脾:
忌食生泠適量進補
李向哲介紹,脾胃不和主要是脾和胃的功能不協調,脾胃不和的主要表現有:脘腹脹痛、胃脘嘈雜、食少納呆、噯氣腸鳴、大便不調等。而一老一少這兩類人,一個脾胃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一個脾胃功能開始逐漸走下坡路,除了他們需要注意脾胃的保養外,還有一類人群需要特別關注自己的脾胃功能。“比如大病初愈的人,這時候的脾胃功能相對來說比較虛弱,因為此時氣血不足,所以需要特別留心。”李向哲說,其次,感冒之后的人,感冒會耗傷人體的氣,其中主要就是脾氣,此時就需要注意飲食清淡,不要肥甘厚膩,因為這時候的脾胃沒有辦法很好運化食物,可能會使得感冒復發。“還有就是暴飲暴食的人群和愛生氣的人群。”李向哲說,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和情緒都會影響脾胃的功能。
對于入秋后健脾,李向哲提出幾點建議:“第一點就是秋不吃瓜。”他說,秋后雖然天氣尚熱,但是陽氣已開始收斂,陰氣已慢慢增長,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秋天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很容易引起胃腸道不適,如嘔吐、腹脹、腹痛、腹瀉等,因此要適可而止。夏天吃西瓜是消暑的,但進入秋天后如果吃多了,很容易發生嘔吐、腹痛或腹瀉等癥狀。也并非是說完全不能吃,只要不過量,不會對人體造成大的損害。老人、小孩以及胃腸功能不好,尤其是手腳冰涼、經常大便稀、容易感冒、一吃生冷食物就腹瀉以及脾胃虛寒的人如果要吃水果,可以選擇一些溫性的水果,如桃、蘋果、柚子、木瓜等。還用減少寒涼食物的攝入,如冰水、雪糕等。
同時,注意腹部的保暖。正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之后降水增多,天氣逐漸轉涼,做好腹部的保暖是基礎,以免寒涼之邪對腹部產生刺激,透過皮膚、脂肪和肌肉影響到腸胃。
在做好這兩點后,李向哲還建議脾胃虛弱的人可以適量進補。秋后天氣轉涼,在夏天里食欲比較差的人,在這時候會逐漸好轉,因此這時候不少人都會選擇主動或被動地開始貼秋膘了。“但注意不要盲目補。”他說,突然大肉進補很可能會超過脾胃承受能力,導致運化失常,濕熱內生,出現消化功能紊亂,反而傷身,要均衡進補,注重膳食搭配,根據個人體質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
“還有就是建議大家根據自身的情況,適當進行運動,比如打打太極拳、八段錦。”李向哲說。
C建議:
防秋燥以養陰為主
李向哲提醒,初秋除了健脾,很多人還容易被皮干、鼻干、咽干等一系列“燥”的癥狀困擾,這些現象就是典型的“秋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又分為“溫燥”和“涼燥”,前者見于初秋天氣尚熱或久晴無雨的時候;后者則開始于深秋天氣轉涼之時。
防秋燥,秋季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還應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這對護肝益肺是大有好處的。
“另一方面,因為秋季天氣燥,我們養生就要注意養陰。”李向哲說,而養陰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多喝水,以補充夏季丟失的水分。同時,他建議人們要多走進大自然,漫步田野、公園,這都有助于養陰。但需要注意的是,秋季鍛煉要適度,運動時避免大汗淋漓,因為汗出過多會損傷人體之“陰”。
另外,李向哲提醒,秋季養生還有一些不得不提的禁忌。比如:無病進補、不分虛實、以藥代食等情況。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損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不分虛實”則指的是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癥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會適得其反。“藥補不如食補,這很多人都知道,但也有一些人重藥物、輕食物,建議大家結合自己的情況在遵醫囑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食材進補。”李向哲說。
山西晚報記者 張夢瑩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