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肺結節被早期發現,好多人看到肺結節就會跟肺癌聯系在一起,本文旨在讓大家科學認識肺結節,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一、什么是肺結節?
醫學上把肺內小于3cm的圓形、類圓形密度增高影稱為結節,小于1cm的稱為小結節,小于5mm的稱為微小結節。根據其密度不同,又分為磨玻璃密度結節和實性結節。醫學上把肺內淡薄的稍高密度結節,不掩蓋其內的血管和支氣管的,稱為磨玻璃密度結節。反之,密度較高,看不到其內血管和支氣管的結節,稱為實性結節。
二、怎么發現肺結節?
因為沒有明顯癥狀,平時大家很難察覺它的存在。但是近幾年它的曝光率陡然增加,這和大家體檢意識增強、影像學技術的進步有著重要關系。一般胸片不易發現,需要低劑量胸部薄層CT檢查。
為什么要做低劑量薄層CT檢查?首先CT檢查是有輻射的,雖然輻射劑量很低,但是肯定是越少受輻射越好,所以我們可以降低劑量,使其不影響肺的觀察就可以滿足肺結節診斷需求。而肺結節一般都比較小,所以我們需要在1.25mm或0.625mm的薄層圖像上才能觀察到結節的內部特征。
三、肺結節是肺癌嗎?
當然不是,肺結節的原因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炎癥,還有肺泡出血、灶性水腫、灶性纖維化等,這些占絕大多數,僅僅少數才是腺體前驅性病變以及早期肺癌。
引起肺結節的常見原因有:吸煙,包括二手煙,廚房油煙;長期從事通風條件差、粉塵重等工作空氣污染等。所以,只要你正常呼吸,就可能有肺結節。另外,肺部創傷,撞擊和感染都會使肺部經歷一次“戰火”,形成一些陰影或瘢痕,最后可能都會演變成結節。
四、得了肺結節怎么辦?
首先,得了肺結節不要恐慌,因為絕大多數都是良性的。影像科醫生會根據結節的形態、大小、密度等有一個初步的診斷,而多數肺結節首診定性困難,需要隨診復查來幫助判斷。
根據Fleischner學會2017年指南推薦意見,對于大于6mm的孤立性純磨玻璃密度結節,推薦在6-12個月進行隨訪,此后每兩年隨訪一次,滿5年。如果隨訪發現結節縮小或消失,說明是炎癥,可以停止隨訪。如果在隨訪過程中出現結節增大、磨玻璃結節中出現實性成分,則提示有惡性的風險。
對于大于6mm孤立性混合磨玻璃密度結節,也就是磨玻璃密度結節內出現實性成分的結節,推薦3-6個月隨訪,然后每年隨訪一次,至少滿5年。若隨訪過程中出現實性成分增多,結節形態出現特別可以征象(如分葉或含有囊性成分),推薦PET-CT、活檢或切除。
對于多發的混合磨玻璃密度結節,必須考慮感染性原因。如果病灶在3-6個月首次隨訪后保持不變,應該根據臨床實際情況隨訪以確定其穩定性。
從指南中可以看到,越小的結節風險越低,而且磨玻璃密度早期肺癌呈惰性生長,發展緩慢,隨訪過程中存在惡性風險再處理完全來得及,不必恐慌。
對于微小的實性結節惡性的風險比磨玻璃密度結節更低,可以3-6月復查首次,后年度復查,如果穩定則為良性。
五、肺結節應該怎么治?
發現肺內的孤立性肺結節一般不需要專門消炎治療,若果合并大片的炎癥則需要根據血生化檢查使用抗生素治療。
那么,發現肺結節需要做PET-CT嗎?對于純磨玻璃密度肺結節或實性成分小于8mm的混合磨玻璃密度肺結節PET-CT價值很低,不推薦使用。對于大于1cm的實性肺結節或實性成分大于1cm的混合磨玻璃密度肺結節,可以行PET-CT檢查,但對于炎癥,還是腫瘤診斷價值仍然有限。
六、隨訪要注意什么?
隨訪過程中需要注意,肺結節如果很小,很容易有遺漏,很多醫院都有肺結節分析軟件,患者要及時告訴開單醫生哪里有肺結節,有幾個,有多大,避免遺漏。除此之外,肺結節復查需要對比,需要提供以前的老片。片子上的圖像一般較小,而肺結節在圖像上就更小,而且片子上的圖像又是5mm的厚層圖像,建議在同一家醫院復查,因為在醫院系統內可以保存患者多年的影像資料,在醫院高分辨顯示器上對比結節有無變化比較可靠。
隨訪過程中提示是惡性肺結節怎么辦?如果提示惡性一般都是早期肺癌,生長緩慢,幾乎不出現轉移,此時及時治療,治愈率達100%,完全不必恐慌。對于孤立性的病灶可以選擇胸腔鏡手術切除,損傷較小,術后恢復快。對于雙肺多發的病灶或因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還可以選擇消融治療:包括射頻消融、微波消融、冷凍消融。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以及健康意識的提高,胸部CT檢查的推廣,肺結節的發現越來越普遍。而肺結節大多數是良性結節,即便在隨訪過程中提示是惡性,由于比較早期,生長緩慢,及時處理可以痊愈。
山西省中醫院影像科 白越東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