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和養生,原本對立的二者居然幸福地“在一起”了……越來越珍惜健康的年輕人,對“養生”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順便“養”出了一個新市場:養生食品開始“零食化”。零食真能養生?
11月30日,山西晚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A“養生”零食緩解了健康焦慮
90后的太原市民黃先生是一位養生愛好者,迫使他開始養生的,是未老先脫的頭發。同樣有著脫發苦惱的父親告訴他,黑芝麻可以緩解這種癥狀。
為此,黃先生的父親每天要變著法用黑芝麻做食物,煎炒烹炸樣樣都必放黑芝麻。黃先生對父親的做法嗤之以鼻,他有更加便捷的方式實現黑芝麻自由。萬能的網購給了他多樣的解決方案。黃先生先后試了黑芝麻糊、黑芝麻餅、黑芝麻糖、黑芝麻餅干、黑芝麻丸等等。黃先生一邊吃一邊感嘆,黑芝麻以固態、液體等各種形態出現在嘴里時,口感真是變化豐富。吃完后,他不禁贊嘆:“食品加工商真是又有創意又善解人意。”
對于黃先生來說,一旦接受了零食可以養生這個觀念,“健康”是如此簡單、快樂。便秘了喝香蕉奶昔增加膳食纖維、熬夜了吃點堅果補充能量、腰疼了吃點板栗補補氣血……為了說服自己零食真的可以養生,黃先生搜羅了各類養生熱帖。這些養生熱帖和養生筆記中,詳細記錄了各種食物的各種功效,相關理論證據甚至提到了本草綱目和孫思邈。黃先生越看這些養生帖,越覺得自己睿智,能在“養生”的情況下,滿足飽腹之欲?!啊B生’零食真的有用嗎?”面對山西晚報記者的提問,黃先生笑著說:“其實,養不養生有時候并不重要,吃這些零食,起碼能緩解我的一部分健康焦慮?!?/p>
B受青睞的“碎片化”養生
根據2023年《Z世代養身保健趨勢洞察》(“Z世代”指95后)報告顯示,約有40%的年輕人受睡眠問題困擾,并且有30%左右的95后面臨脫發掉發問題,緊隨其后的還有情緒問題、眼部不適、免疫力下降。這些,使得年輕人更關注身體健康與養生。說到“養生”,這屆Z世代的年輕人自然是當仁不讓。不過他們與前輩們的養生方式又不一樣。昔日80后那種保溫杯里泡枸杞的“原生態養生”已經難以入他們的“法眼”;父輩們那種健康、規律的“早睡早起”“飲食清淡”等傳統方式,對他們來說更是難以接受的“苦修”。Z世代的年輕人更青睞在享受和美味之間的養生,且不能影響他們日常近乎瘋狂的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養生”零食這一兼具零食屬性和養生屬性的新產物出現在消費市場,“吃著零食就養了生”正在成為時下年輕人新的生活態度,深受青睞。
以黃先生鐘愛的黑芝麻為例,最 開始的衍生品是黑芝麻糊,需要用開水沖泡。前幾年,黑芝麻丸火爆全網,九蒸九曬工藝,添加蜂蜜等食材,口感好,開袋即食很方便。發展到現在,黑芝麻丸衍生出了爆漿黑芝麻丸,口感更豐富,并冠以中國“費列羅”。加上新國潮包裝,進一步突出了養生零食化的場景,更能激發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據2019-2022年天貓生意參謀滋補養生丸熱銷排名顯示,某品牌黑芝麻丸連續3年銷量top1,全網黑芝麻丸累計熱銷3.5億顆。
再比如傳統的滋補食材人參,需要加工后才能吃。后來就有了切好的人參片,泡水含服都行,也好保存。發展到現在,為了解決口味的問題,又有了人參蜜片,用蜂蜜浸漬,獨立真空包裝,開袋即食,軟糯香甜,深受年輕人喜歡。
再以這幾年很火的小仙燉品牌為例:在創業前,創始人發現,人們會在藥房買燕窩送禮,因為是原料,很少有人知道怎么做。因為做的時候,既要挑毛、又要花時間燉煮,不見得能做好。圍繞這一系列的沖突,提出“鮮燉銀耳”的概念,迅速占領用戶心智,并以一抹亮麗紅色,火遍全網,連續6年全國銷量領先。
隨著養生零食在網絡的走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追求“懶系養生”,能動嘴就不動手,主打在吃喝玩樂中達成“碎片化”養生。山西晚報記者在電商平臺搜索“防脫發”“補鈣”“失眠”這些養生訴求的關鍵詞,不少充滿混搭感的營養零食映入眼簾:紅棗枸杞丸、人參果凍、阿膠糕……年輕人總忘記吃保健品,但換成這種零食之后,隨手來一袋,根本停不下來。
觀察當代年輕人生活現狀不難發現,亞健康問題已經是社會普遍問題。他們認可傳統養生,但是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他們無暇用傳統養生照顧自己。養生食品零食化,則是性價比較高的一種養生方式。它不但滿足了現在年輕人吃零食的欲望,還能更便捷地滋養身體,減輕吃零食的負罪感。
新華網發布的《Z世代營養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年輕人更喜歡新奇形態的產品,這促使了養生保健產品“零食化”發展,在分享的場景中還能成為一種社交名片。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養生零食行業2017年市場規模達到3040億元人民幣,保守預計2026年將達到7514億元,市場規模呈現上漲趨勢。此外,疫情后的“健康消費”備受關注,悅己消費趨勢明顯,因此,未來養生零食市場規模將會加速持續增長。
C大牌企業跑步入場
傳統保健品、藥品企業的目標人群、消費場景都相對狹窄。企業為吸引年輕人、女性等新受眾,進入他們的日常飲食場景,自然不會錯過“零食化”養生的紅利。迎合這股東風,各類型玩家紛紛入局。
湯臣倍健、Swisse等膳食營養補充劑企業,以及東阿阿膠、好想你等中式滋補品企業,紛紛改進產品形態,或推出細分場景下的產品。將偏藥感的片劑、膠囊做成具有零食口感的軟糖、果凍。這些企業優勢在于長期積累的品牌認知度、供應鏈與研發實力,有利于降低新品啟動難度、保證上新速度。同仁堂、江中藥業等藥企推出子產品線,向“藥+食”雙線布局轉變。藥企的優勢在于專業背景帶來的背書,但同時需要克服消費者將其與“藥”強綁定的限制,成立年輕化的子品牌、布局新業態是解決方式之一。品牌們圍繞新一代消費者的生活習慣、健康問題及飲食結構,融合中醫食補理論、現代營養學觀點,在食材選取、營養元素添加、加工過程等方面進行創新,試圖講述出“新故事”。
老字號、零食品牌也感受到了這股熱浪,加入“朋克養生”的隊伍。三只松鼠推出黑芝麻丸、紅棗枸杞丸、紅豆薏仁丸等養生零食;王老吉則融合藥理特性,研制出了“養生奶茶”;就連同仁堂這種老字號中藥企業,都緊跟時代步伐,上線了枸杞咖啡、益母草咖啡等多款顛覆傳統口味的新品養生咖啡。方回春堂、胡慶余堂、潘高壽等藥企也推出了獨立包裝的黑芝麻丸幫助年輕人“固發養發”。
與此同時,資本方也開始蠢蠢欲動。北極光創投、梅花創投、逐鹿資本等相繼入局保健食品品牌。接下來,功能性零食行業或將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D嘗紅利后如何留住消費者?
雖然養生觀念已經刻進當代人的DNA,不少品牌也初嘗紅利。不可否認的是,對于很多人來說,零食式養生仍存在于認知層面,體現在實際行動上,不乏佛系、季節性養生者。
品牌面臨著打開市場之后,如何持續吸引消費者的問題。一種思路是跟隨消費者不同時期、不同場景下的關注點,圍繞生活方式進行種草,例如春季舒敏、夏季祛濕、秋冬滋補。養生零食因為原料、成分、工藝等元素,產品已自帶內容屬性。但養生食品的效果如何、對人體內在狀態的影響,更多是潛移默化的長期過程。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嘗試階段的體驗與感受,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對該產品到底是“智商稅”還是“真寶藏”的認定。從這個角度出發,“零食化”養生產品更需要專業背書。品牌背景、科研實力、生產流程是否透明,都是消費者的判斷標準。因此,相比價格優惠,品牌更需要做好產品功效科普與預期等內容的輸出。隨著90后、00后占據養生市場主體,品牌在專業內容之外,圍繞“零食化”打造好玩、創意的形象,也是開拓年輕市場的關鍵。
刷出“存在感”之后,品牌如何持續綁定消費者的購買力?養生潮帶動了零食化養生市場的崛起。放眼更廣泛的消費者,“養生”到底是真理還是偽命題,仍存在諸多爭議。國內對所謂養生零食、功能食品并沒有明確定義,各種功效成分僅限于“可以”作為食品原料,其具體功能有待驗證。但從消費端看,在健康飲食中調理機體、愉悅身心,已是大多數人的共識?!傲闶郴别B生的風還將吹向何處,行業如何走向成熟,都需要進一步探索。這也意味著,還存在更多深層機會。
山西晚報記者 郭衛艷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