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隨著冷空氣的來襲,很多小伙伴都會提前準備熱水袋或者電熱毯,讓居家生活更加舒適。但隨之而來的是因使用電熱毯、暖寶寶、熱水袋等取暖設備而導致低溫燙傷的新聞也多了起來。
什么是低溫燙傷?哪些人更容易發生低溫燙傷?一旦出現低溫燙傷應該怎么處理?如何預防低溫燙傷……對于這些大家關注的問題,山西晚報記者采訪了太鋼總醫院山西省燒傷救治中心燒傷科副主任醫師孟艷斌,請他為大家進行詳細解讀——
A低溫燙傷較常見易忽視
“我就是被暖水袋燙傷的,還是用毛線袋包著的暖水袋。”市民陳女士說。她從小習慣了抱著暖水袋睡覺,但兩年前的某天早上醒來,覺得小腿奇癢無比,伸出被窩一看,小腿正面有一大一小兩個水泡。“因為水泡不大,沒覺得有多嚴重,我發朋友圈以后,還有人笑話我,說怎么能被暖水袋燙出泡呢?”她說。但也因為她一直沒管水泡,過了一晚上之后,兩個水泡周圍開始泛紅,且有擴大的趨勢,她這才著急忙慌去了醫院。醫生告訴她,這種情況屬于典型的低溫燙傷,給她開了一支藥膏后就讓她回家了。
沒想到,藥膏抹上后,兩個水泡處情況越來越嚴重,陳女士不得不又一次走進醫院。“第二次去的時候,醫生說需要清創。”這可把陳女士嚇了一跳,她從沒想過,兩個小小的水泡會最終讓她的皮膚上多了兩個“洞”。“聽說我還不算最壞的情況,有的人低溫燙傷后沒有處理好,最終還需要植皮呢。”陳女士說。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護理,她腿上的兩個“洞”慢慢愈合了,最終在腿上留下了兩個顏色較深的疤。
“我也是被燙傷之后才知道有這么一個詞叫‘低溫燙傷’。”張女士說。張女士是晚上睡覺時腿靠在了暖氣片上。“特別慶幸是在農村,是自己家燒的暖氣,后半夜的時候就不太熱了。”她說。盡管如此,早上起床后,她的腿上還是明顯起了一個小泡。
“因為也不疼,沒想著屬于燙傷,以為是被小蟲子咬的。”張女士說,可到了當天下午,起泡的地方開始有了痛感,她在網上搜索了一番之后猜測是“低溫燙傷”。但因為覺得不嚴重,張女士并沒有去醫院,只是在起泡的地方貼了個創可貼防止衣服摩擦。一段時間后,小泡不見了,原本的地方結痂了。“我也是后來才發現,這種痂是一層又一層的,也就是說,原本被燙傷的地方,不是我以為的只在表層,而是比較深層的地方也受傷了。”她說。但相比陳女士,張女士要稍微幸運一點,她的患處在結痂后很快就愈合了,沒有留下痕跡。
B痛感不明顯部位較隱蔽
孟艷斌介紹,人體的皮膚有三層結構:表皮、真皮、皮下組織,具有保護、分泌、免疫等功能,燙傷會影響皮膚的這些功能。除了高溫導致的燙傷,低溫燙傷帶來的危害也不容小覷。低溫燙傷,是指雖然基礎溫度不高,皮膚長時間接觸高于體溫的低熱物體而造成的燙傷。對人體皮膚而言,理論上的最低燙傷溫度為44℃,而隨著作用溫度的升高,損傷也會逐步加重。有研究表明,49℃的熱源持續接觸皮膚3分鐘后,就可致表皮損害,超過9分鐘,表皮將壞死。
“常見現象是熱水袋、暖寶寶及取暖器燙傷,在有些地方,冬天可能有1/3的燙傷都是低溫燙傷。”孟艷斌說。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低溫燙傷的危害并不比高溫燙傷輕。高溫燙傷通常馬上就能被發現,然后能得到及時處理;而低溫燙傷一般燙傷范圍較小,燙傷時往往疼痛不明顯,無法及時發現,也就無法及時處理。“比如很多低溫燙傷,只能看到一個小水泡,也不會很痛,極易被忽略而導致延誤治療,有些人甚至傷口潰爛了才來就診。”他說,比如前段時間,有一個因為包著暖水瓶的毛巾散開、瓶子在腳邊放了一晚上導致腳部被低溫燙傷的孩子,就是傷口發黑了才來就診的。
另外,低溫燙傷的位置通常發生在隱蔽部位,比如說足部,一開始也最多看到點小水泡,通常不影響正常生活,這也是被大家忽視的原因之一。
C燙傷后要進行科學處理
據了解,燙傷根據嚴重程度可以分為一度、淺二度、深二度、三度。
一度燙傷是表皮的角質層損傷,屬于最輕度的皮膚損傷,通常1周內就能恢復;淺二度燙傷是整個表皮層和部分真皮層的損傷,會出現局部小水泡,一般通過藥物治療2周左右能恢復;深二度燙傷是深入到真皮深層的損傷,一般通過藥物治療4周以內能恢復,很可能留疤;三度燙傷是全層皮膚或合并皮下組織的損傷,恢復時間長,嚴重的話可能需要植皮治療。
孟艷斌提醒,如果是高溫燙傷,一旦發現燙傷,都應盡快采取科學的措施來處理。
燙傷的急診處理,可以總結為沖、脫、泡、蓋、送“五步法”:沖,即立即用流動的冷水對傷處進行沖洗,也可用冷水浸濕的毛巾、紗墊等敷于創面;脫,即等傷口冷卻后再小心地將貼身衣服脫去,以免撕破燙傷后形成的水泡;泡:即用毛巾局部冷敷或把燙傷部位浸泡在冷水中,這么做可減少疼痛、減輕傷情。但切勿用冰塊直接接觸皮膚,以免進一步加重皮膚損傷;蓋,即經過上述處理之后,要用干凈或無菌的紗布或棉質的布類把燙傷處蓋住,以防細菌感染;送,即經過燙傷緊急處理后,一定要及時送往醫院治療,不要耽誤治療時機。
D“防”比“治”更重要
天氣變冷后,很多人都開始使用電熱毯、暖寶寶、熱水袋等“取暖神器”,還有一些人開始享受起泡腳、熱敷、艾灸等理療項目。對此,孟艷斌提醒,在使用各種“取暖神器”或者享受各種理療項目時,一定要注意方法和時間,而相比燙傷后的處理,低溫燙傷更重要的是“防”。“比如使用熱水袋,更安全的方法是,在上床前把熱水袋放進被窩,睡覺時再把熱水袋拿出來,這樣的話可以有效避免燙傷。”他說。還可以在使用熱水袋、暖寶寶時,不要讓這些物品直接接觸皮膚,最好在外面裹上毛巾或者隔著衣服使用,且熱水袋不要灌入高于廠家使用說明書建議溫度的水,也不要灌得太滿,以免發生溢出等意外。
另外,使用電熱毯時,最好不要通宵使用,溫度也不要設置過高,使用后記得及時關閉電源。使用其他電取暖器時,要注意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避免長時間、近距離、單一部位接觸。嬰幼兒、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感覺功能障礙者等高風險人群對溫度刺激反應較弱、對熱損害感知和防御能力下降,應盡量避免使用皮膚接觸類取暖產品,或應在家人的照看下使用。
孟艷斌還提醒,所有的燙傷,如果出現水泡但表皮沒破,在恢復期間不要接觸水,應保持傷口干燥,不要自行擠壓或者撕破,因為這樣做容易引起感染,一般小的水泡可能過幾天就沒了,不用太著急。如果水泡已經破潰,皮膚的完整性破壞,就大大增加了感染的風險,應盡早到醫院進行包扎治療。
山西晚報記者 張夢瑩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