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的李阿姨絕經10多年,從未得過婦科病,突然有一天,她發現重新開始來“月經”了,感到很奇怪,就立刻到醫院就診,結果被診斷為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縮寫EC)即原發于子宮內膜的上皮性惡性腫瘤,是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在發達國家占首位。2018年全球新發病例約38萬例。在中國,發病率為10.28/10萬,死亡率為1.9/10萬,是女性生殖系統第二大惡性腫瘤。近年來,EC的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且年輕化明顯。據報道,70%的EC患者診斷時尚處于臨床早期階段,如果及時就診和治療,大部分可獲得良好的預后結局。
哪些人容易得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是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一般來說,有下面6類情況的女性患該病的風險較高:
生殖內分泌失調性疾病。如多囊卵巢綜合征,這類人相對于同齡未患病的女青年來說,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會高出4倍。
內膜癌三聯征。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體重指數(即BMI:體重/身高的平方)>35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增加3.7倍;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異常者患病風險比正常人增加2.8倍;高血壓者增高1.8倍。
遺傳因素。約20%內膜癌患者有家族史,這表明遺傳因素在子宮內膜癌的發病中可能扮演著一定的角色。
生活方式不良。如果女性存在經常熬夜、生活不規律、抽煙、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更容易導致內膜癌的發生。
長期服用雌激素。長期服用雌激素易增加子宮內膜癌發生風險。患病風險與使用雌激素的量、時間長短等因素密切相關。
月經來潮過早,如12歲之前;絕經年齡延遲,如在50歲以后月經才消失。這使得女性行經時間增加,增加了患子宮內膜癌的概率。
出現哪些癥狀需警惕子宮內膜癌
極早期的病人無明顯癥狀,隨著病程進展后出現下列癥狀,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陰道出血。90%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癥狀為各種陰道出血,如絕經后陰道出血、月經紊亂,尤其圍絕經期月經周期、經期、經量的改變,因此,絕經一年以上再次出現陰道出血,千萬不要以為是“返老回春”。
陰道排液。早期多為漿液性或漿液血性白帶,晚期合并感染則為膿性或膿血性,有惡臭。
疼痛。多有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并向下肢放射。
全身癥狀。晚期可出現貧血、消瘦、乏力、發熱、惡病質、全身衰竭等癥狀。
如何確診是否得了子宮內膜癌
一般可以根據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確診。
臨床表現:當患者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絕經后出血等癥狀時,可能存在子宮內膜癌。
影像學檢查:通過超聲等影像學檢查,可了解整個子宮內膜的情況。若超聲檢查發現子宮內膜回聲不均、增厚或血流異常,可能患有子宮內膜癌。
組織病理學檢查:為確診的金標準。在B超引導下進行診斷性刮宮,獲得子宮內膜組織,進行病理組織活檢,有助于明確診斷。
除以上相對常見方法外,還有宮腔鏡檢查等。若身體出現不適癥狀,建議及時前往醫院就診,謹遵醫囑治療,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怎樣預防和治療子宮內膜癌
一旦發現確診內膜癌,就應該盡早治療,比如手術治療、放療、化療、中藥輔助治療等。早期可采取多種綜合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術前可行放化療,提高手術成功率,同時配合中藥治療,可預防某些并發癥的發生。
除了早發現早治療外,女性更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加強預防,改變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宜選用低脂肪、富含維生素的飲食,多食蔬菜和水果;注意休息,加強體育鍛煉,減輕體重,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另外,一定要慎用雌激素類藥物,如必須用時,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最后想提醒大家的是,無論處于青春期、育齡期,還是絕經期的女性,需要特別重視以下兩點:一是如果您屬于內膜癌的高危人群,如患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或有家族遺傳史,要密切關注婦科彩超等常規體檢,警惕內膜癌發生。二是關注陰道出血情況,不論何種年齡段,如出現月經改變或非經期的異常陰道出血,應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
山西省中醫院腫瘤一科 張靜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