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逐漸變得炎熱,在這炎熱的夏天,其實也是養生的好時機,想要在夏季養生,不得不提“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理論,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提出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并且根據《素問·六節臟象論》中“長夏勝冬”的克制關系發展而來的。隨著中醫事業的不斷發展,“冬病夏治”的概念已漸漸深入人心。
那么,何為“冬病”?何為“夏治”?
“冬病”是指陽氣不足、肺氣虛弱及寒濕侵襲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各種癥狀,患有“冬病”的人群本身體質偏于虛寒,加上冬天寒冷,“兩寒夾擊”,難以“解凍”。
“夏治”是指在夏天針對冬天容易發作的疾病進行治療,通過溫肺補陽、扶正益氣等方法提高機體免疫力,以減輕或避免疾病發作。
為什么說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黃金時間?
一方面,所謂“熱在三伏”,這時候自然界陽氣生發,為陽氣最旺的時節,人體內的陽氣也隨之上升,同時氣血充盈、腠理開泄、經絡通暢、腧穴敏感,以溫熱養陽之法,借助自然界的陽氣及溫熱藥來補充人體的陽氣,以陽克寒,驅除體內陰寒之氣,調節臟腑陰陽,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另一方面可以為秋冬儲備陽氣,到了冬季陽氣充足、陰精斂藏而不外瀉,從而達到調整陰陽,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2024年的三伏天從7月15日開始,一直持續到8月23日結束,總共有40天。
初伏:從2024年7月15日開始,到7月24日結束。
中伏:接著初伏之后,從7月25日開始,持續到8月13日,共有20天。
末伏:最后是末伏,從8月14日開始,到8月23日結束。
雖然冬病夏治很受患者歡迎,但并非人人皆宜,更不會包治百病。只有明確了冬病夏治的適應證,才能確保療效。那么,冬病夏治可以治療哪些疾病呢?
呼吸系統疾病——咳嗽、哮喘、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鼻炎、咽炎、體虛易感等。
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胃炎、潰瘍病、慢性腹瀉、慢性腸炎、胃腸功能紊亂等脾胃虛寒性疾病。
風濕類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痹病。
婦科疾病——虛寒所致的痛經、月經失調,比如月經過少、閉經、不孕癥、慢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產后關節痛等。
陽虛體質的亞健康人群——手腳不溫,甚至四肢冰涼,畏寒怕冷,對寒涼刺激敏感;容易感冒,感冒以后遷延難愈;疲勞感較為突出,精神不振,困倦乏力,精力不濟;脾胃虛寒,稍微進食生冷瓜果就會出現胃痛反酸、腹痛腹瀉等。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三伏貼:貼敷要選對合適的方法和穴位,藥物的配伍和炮制也很關鍵,我們應該選擇正規的醫院場所進行“三伏貼”,這樣能夠保證貼敷的安全與效果,避免起到反作用,選用具有“辛溫、散寒、通絡”等功效的中藥,依據不同病情選擇相應穴位進行貼敷,如貼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貼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療胃痛;貼敷頰車、風池等穴治療面癱等。貼敷藥物直接作用于體表穴位,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藥物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過經絡的貫通運行,聯絡臟腑,溝通表里,發揮較強的藥效作用。貼敷期間避風、寒、濕,少用空調、電扇。
三伏灸:艾之火是純陽之火,古人把太陽稱為天之陽,艾灸稱之為地之陽。在陽氣最旺的夏季行灸,利用天之陽、地之陽、人之陽三重力量,作用于人體腧穴,祛除一切寒濕,打通經絡,固本扶陽,具有一灸頂三灸的效果。
三伏中藥熏蒸:利用藥物煮沸后產生的蒸汽來熏蒸肌體,此法集中了中醫藥療、熱療、汽療、中藥離子滲透治療療法等多種功能,融熱度、藥物濃度于一體,在三伏天這個特殊時期,中藥熏蒸療法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功效,不僅能夠深入驅除體內潛藏的濕邪寒毒,還能更加有效地疏通經絡,助力人體氣血運行,為身體注入蓬勃動力。
三伏湯藥:由醫生根據患者整體情況,個性化辨證論治,理法方藥,開具一張為患者量身定制的處方。每次復診時,依據服藥后效果可再靈活增減藥物,再結合中醫外治,使療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食療養生: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的食療文化,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治病的原則是:“藥以祛之,食以隨之”。冬病夏治時,應注意合理安排飲食,適當增加健脾補腎、溫陽祛寒的食物,如生姜、紅棗、羊肉等。同時,為減輕陽氣損害,應注意避免寒涼性食物,如雪梨、西瓜等。
除了傳統的中醫療法,現代人還可以通過合理的生活方式來實現“冬病夏治”。比如,不可多食冷飲或冰鎮類食品,不適宜冷水浴,在烹飪食物時適當放入溫性調料,比如茴香、肉桂等,或是吃些熱性的肉類,比如牛肉、羊肉等,都可以起到溫陽散寒的作用,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避免過度使用空調,積極參與戶外活動,這些都有助于提升身體的自然調節能力和免疫力。
冬病夏治是中醫的大智慧!趁著夏日陽光充沛,抓住這個養生黃金期,補充人體的陽氣,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病減輕甚至消失。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冬病夏治也非一日之功,不可能“立竿見影”,要想從根本上改善體質,需要我們不懈的堅持。
山西省中醫院腫瘤科 袁紅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