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骚妇被后入式爆草抓爆-大学生高潮无套内谢视频-中文字幕丰满乱子伦无码专区-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健康頻道>>健康>>正文
酷暑咋過? 這份健康手冊請收好
2025年07月14日 16時15分   山西晚報

過了小暑節氣,很快就要入伏,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持續升高,雷雨多發,空氣濕度逐漸增加。

高溫潮濕的環境里,人體新陳代謝旺盛,出汗多,消耗大,此時如果不注意調理,容易爆發各種健康問題。夏季有哪些健康防護知識?有哪些常見病要預防?出行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就這些問題,山西晚報·山河+記者進行了采訪及整理。

1應對強對流天氣 從關注天氣預報入手

最近一段時間,省內強對流天氣頻繁出現,山西省氣象臺預報,部分地區可能出現高溫酷暑及由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為有效應對強對流天氣對人體健康的不利影響,山西省疾病預防控制局組織專家分析研判,給出了一系列健康提示。

專家建議,要實時關注氣象部門發布的天氣預報和預警信息,了解可能發生的洪澇災害情況,提前做好防范應對準備。

雷暴天氣盡量避免戶外活動,尤其是不要在空曠的田野、大樹下、電線桿旁、水邊等危險區域停留。如果身處戶外,應迅速尋找安全的建筑物或車輛內躲避,避免使用帶有金屬部件的傘具或工具。如果無法立即找到安全避難所,應迅速蹲下,雙腳并攏,雙手抱膝,頭部盡量放低,以減少被雷擊的可能性。暴雨天駕車出行時,要減速慢行,保持車距,避免緊急制動和急打方向。不要涉水通過受淹區域,尤其是洪水中的橋梁、涵洞等,以免發生溺水等危險。

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做好應急物資儲備。適量儲存生活必需品,如飲用水、食品、藥品、手電筒、急救包等,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斷電、斷水等緊急情況。另外,對可能出現的災后疾病,要注意防范。洪水過后,要特別注意個人衛生,避免飲用生水,不可加工食用被洪水浸泡過的禽畜,不食用腐敗變質或不潔食物,注意勤洗手,規范手消毒,如出現頭痛、惡心等癥狀要及時就醫。

洪水過后,周圍的環境衛生也十分重要。住所周圍如有積水滯留時,應盡快清除積水,對被淹沒過的場所進行徹底清污,及時清理滯留的垃圾和廢棄物,要按照“先清潔后消毒”的原則,對物品進行全面徹底地清理和消毒,并做好居室的通風換氣和受潮物品的晾曬,以減少環境污染和疾病傳播的風險。實行垃圾日產日清,對受淹水源、廁所、牲畜養殖場所等應全面進行消毒,防止病媒生物滋生,保持環境衛生清潔。

2防“暑”不是“涼快就好”

提起高溫的影響,估計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中暑。“每年七、八月份正是中暑的高發期。”山西省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孔瑜介紹,它的發生與環境因素、個體狀況、行為習慣等密切相關,尤其是氣溫過高時,人體有時會出現大量出汗、頭暈、無力、惡心、心慌、氣短等一系列不適,這就是中暑。

孔瑜介紹,根據癥狀程度不同,中暑可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和重癥中暑。先兆中暑的人一般會出現頭昏、全身疲乏無力、耳鳴、心悸、惡心、口渴、胸悶、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體溫較正常或略高,一般不高于37.5℃;輕度中暑的患者會出現體溫38℃以上,面色蒼白泛潮紅、皮膚灼熱、呼吸急促、脈搏細弱而快;重癥中暑時,患者體溫可能超40℃,皮膚干燥無汗、嚴重者昏倒或痙攣。

孔瑜稱,如果出現先兆中暑的癥狀,盡快脫離高溫高濕密閉的環境,到通風陰涼的地方休息一下。如果有條件、病情也不重,趕緊適量飲用一些清涼的飲料,比如淡鹽水或含鹽的功能性飲料,也可以拿涼毛巾擦一擦降溫,以緩解癥狀;適量喝水降溫。病情嚴重時要即刻送醫或呼叫救護車。

近幾年,“熱射病”這個詞也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孔瑜表示,熱射病就是嚴重中暑,它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從輕微中暑發展到致命性熱射病,可能只需要短短幾小時,患者會出現意識模糊、抽搐、無汗、高熱等癥狀,不及時救治,將導致不可逆的器官損傷,甚至死亡。

孔瑜建議,預防中暑,應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加以注意。衣服盡量選擇輕薄、寬松、透氣的淺色衣物,避免穿緊身、深色衣物,影響人體散熱。外出時攜帶遮陽傘、遮陽帽等遮陽用品,涂抹防曬霜,避免在直射陽光下暴曬。在飲食方面,要保證每天至少1500毫升的飲水量,出汗多時可以補充含鹽分的電解質溶液。另外,可適量吃一些果蔬,如西瓜、西紅柿、苦瓜等,還可以飲用綠豆湯、酸梅湯等解暑食品。同時,生活起居要規律,減少熬夜,保證充足睡眠;合理設置室內空調溫度,防止室內外溫差過大造成感冒或中暑。另外,常見的防暑藥物也各有特點,且大多為中成藥、非處方藥,大部分藥店可以買到,但需要注意的是,對酒精過敏的人群,應盡量避免使用藿香正氣水和十滴水,也不能與頭孢類抗生素同用,以免發生不良反應。嬰幼兒、孕婦、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除了中暑和熱射病,高溫在其他方面對人體健康也有影響。”孔瑜表示,高溫天氣下,人體大量出汗,會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流速度減慢,心臟負荷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猝發風險也隨之增大;濕熱的環境還容易引發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和手足癬真菌感染等;長時間在室內吹空調、風扇,還可能會導致熱傷風,出現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高溫甚至還能對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導致“情緒中暑”,使人的精神、情緒產生波動,出現記憶力下降等。建議大家提升對高溫危害和防御措施的科學認識,及時關注氣象部門發布的高溫預警信息,做到有備無患,安全、健康地度過炎夏。

3皮膚需要保護,眼睛也需要防曬

“現在,大家都知道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容易引發多種皮膚問題,最常見的就是曬傷和曬黑。為了保護肌膚,大家的防曬霜、防曬衣、太陽傘都備得挺全的。”山西白求恩醫院皮膚整形科的護士長孫麗燕表示,其實,大家不應只在艷陽高照的日子里注意防曬,陰雨天氣同樣要重視防曬。

她曾經就碰到過這樣一個例子:有名女士在陰雨天氣帶著孩子去室外的水上樂園玩,沒有涂抹任何防曬產品,也沒有撐傘、穿防曬衣,幾個小時后,她身上除了泳衣覆蓋的區域外,都出現了泛紅、發癢的情況。“紫外線輻射一年四季都是存在的,即使是在陰天、下雨天或沒有陽光照射的情況下,也是存在紫外線輻射的。”孫麗燕說。陰天的紫外線輻射相對于晴天的紫外線輻射可能會弱很多,但如果長時間待在室外,或是沒有遮蔽設施的窗邊、陽臺等環境下,皮膚依然是會被曬黑甚至可能被曬傷。

另外,每年夏季,皮炎患者就會增多,尤以日光性皮炎患者為主。日光性皮炎是一種光敏性皮膚病,是由于過度日照后而發生的皮膚炎癥,主要是人體對日光中的紫外線過敏引起的。紫外線過敏是日光作用于人體所引起的異常變態性反應,人體中只要有少量的光感物質,經紫外線照射即會發生反應,表現為面、頸、前臂、手背等暴露部位出現紅斑、丘疹、風團樣或水皰等皮疹。日光照射后,皮損明顯加重,癢感也會加劇。“所以,不論從哪個角度說,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曬,物理防曬和化學防曬一個都不能少。”孫麗燕說。

“戴墨鏡不僅僅是為了美觀,更重要的是要保護眼睛。”山西省眼科醫院副主任醫師韓媛媛提醒。夏天的紫外線比較強,紫外線容易引起電光性眼炎,還容易引發老年性白內障和黃斑變性,后兩者非常的嚴重,甚至有致盲的風險。她建議在有強光刺激的環境下,出行最好戴上墨鏡,太陽傘或者大帽檐的太陽帽也行。

“但不要長時間戴墨鏡,尤其是兒童。”韓媛媛說,對兒童來說,如果選擇了非正規廠家的墨鏡,或者長時間佩戴墨鏡,對孩子視力的發育是有影響的。佩戴墨鏡不恰當會影響正常光線的攝入,對孩子的視網膜發育或者黃斑區有引起一定的病變風險,因為晶體的發育、視網膜的發育都需要正常的光線刺激。

4預防食源性疾病,關鍵要把好“入口關”

食源性疾病是夏季的“頭號健康威脅”,太原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郝瑞崗介紹,夏季高溫高濕的環境非常適合細菌、病毒和真菌的生長繁殖,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細菌在夏季繁殖速度顯著加快,涼拌菜、鹵味熟食等冷食類食品在加工和儲存過程中更容易受到污染。隨著戶外燒烤和野餐等活動增多,食物在常溫下暴露時間過長,容易滋生細菌,而蒼蠅、蚊蟲等也會攜帶病菌污染食物。

食源性疾病的癥狀主要以胃腸道癥狀為主,包括: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部分患者可伴有發熱、頭暈、頭痛;嚴重情況下,可能會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危及生命。

郝瑞崗提醒,預防食源性疾病,關鍵要把好“入口關”。注意保持食物清潔,選購新鮮、生產日期近的食材,蔬菜和水果要清洗干凈,尤其是在生吃前。加工烹飪食物時,要保持手部、餐具廚具和廚房環境的清潔。生熟食品在儲存和加工時要分開處理,使用的容器、砧板和刀具要分開使用,避免交叉污染。食物要燒熟煮透,尤其是海產品和肉類等。

夏季有毒植物和野菜生長旺盛,部分野菜和有毒植物形態相似,一旦誤將有毒植物當作野菜進食,會引起中毒。我省常見的有毒植物有狼毒草、蒼耳子、毒芹、曼陀羅、毛茛、龍葵和商陸等,建議大眾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野菜,不采食不認識的品種,同時避免在污染區域采摘野菜。像四季豆、蕓豆等豆類含有皂素和紅細胞凝集素,如果烹飪不當,極易引發中毒。如果有多人因進食同一種食物或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就餐后出現食源性疾病,有關部門可能會介入調查,市民需配合調查,以便盡早明確致病因素,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

郝瑞崗建議,日常生活中,大眾在存儲食物時應選擇低溫儲存,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熟食在室溫下存放不應超過2小時,戶外高溫時應縮短至1小時。所有熟食和易腐爛的食物應及時放入冰箱冷藏;儲存在冰箱中的食物不宜放置過久,再次食用前應徹底加熱煮透;不生食、半生食海鮮及肉類。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減少病菌經手入口的風險。患有腹瀉、嘔吐等癥狀的人應避免接觸食物。若不幸感染,應及時補充水分,防止脫水,癥狀嚴重需立即就醫。

此外,在生活中還要關注食品安全信息,及時關注當地衛健委、市場監管部門發布的食品安全信息,避免食用被召回的產品。

5外出時穿長衣長褲 避免蟲媒傳染病

蚊蟲叮咬引起的疾病很多,如登革熱、瘧疾、乙腦等,其中登革熱由白紋伊蚊叮咬引起,瘧疾由中華按蚊叮咬引起,乙腦由三帶喙庫蚊引起。太原市蚊蟲優勢種類是淡色庫蚊,但也有三帶喙庫蚊,近年也有散發乙腦病例出現,郝瑞崗介紹,太原市近年沒有本地登革熱病例和瘧疾病例,均為輸入性病例,但是有白紋伊蚊和中華按蚊活動,雖然密度較低,有輸入登革熱病例和瘧疾病例時還是需要做好防蚊隔離,防止引起本地疫情傳播。

登革熱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發高熱、劇烈頭痛、眼后疼、肌肉關節痛、皮疹、牙齦出血、鼻出血等;瘧疾主要臨床癥狀是周期性發冷、高熱、出汗、頭疼、肌肉酸痛乏力等;乙腦臨床癥狀主要以高熱、意識障礙、驚厥、腦膜刺激征、病理反射為主。郝瑞崗提醒,居民生活中要注意安裝紗門紗窗,及時清理室外環境,閑置積水容器要加蓋,防止蚊蟲幼蟲孳生。外出活動時要穿長衣長褲,涂抹防蚊趨避劑等。

夏季是白蛉(俗名小咬)活躍季節,被白蛉叮咬會傳播黑熱病。黑熱病主要臨床癥狀有長期不規則發熱、乏力、盜汗、肝脾腫大、貧血、免疫力降低等。它是全球第二大致死性寄生蟲病,僅次于瘧疾。白蛉主要在土中產卵發育,孳生于土洞穴縫隙中。預防黑熱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個人防護,不被白蛉叮咬。提倡使用蚊帳,以2.5%溴氰菊酯在白蛉季節內浸蚊帳1次,能有效保護人體免受蚊子、白蛉叮咬。白蛉活動季節穿長袖衣褲,外出涂抹趨避劑,避免夜間在草叢活動。

郝瑞崗提醒,暑期出游,在草地上坐躺時要防止蜱蟲叮咬,蜱蟲可攜帶各種病毒引起蜱癱瘓、森林腦炎、萊姆病、蜱媒介回歸熱、Q熱等。蜱癱瘓是由某些種類的蟲叮咬后涎液中的神經毒素引起的疾病,癥狀包括食欲不振、步態不穩、上行性軟癱、過度流涎、眼部刺激、瞳孔不對稱以及嘔吐等,主要表現為上行性肌肉麻痹,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森林腦炎是由攜帶森林腦炎病毒的蜱蟲叮咬人類而導致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急起高熱、意識障礙、癱瘓、腦膜刺激征(如劇烈頭痛伴惡心、嘔吐、頸項強直、肌肉癱瘓、意識障礙等)。萊姆病是由疏螺旋體感染引起的傳染病,主要臨床癥狀是發熱、寒戰、乏力、肌肉關節痛、淋巴結腫大,后期有游走性紅斑,直到神經系統損害性腦炎等。

蜱媒介回歸熱的病原體為包柔螺旋體,主要通過鈍緣蜱叮咬傳播,主要臨床癥狀是周期高熱、寒戰、肌肉痛等。Q熱病原為貝氏立克次氏體,主要臨床癥狀有發熱、頭痛、肌痛、繼發肺炎等。

夏季外出要做好個人防護,扎袖口褲口,互相檢查,發現蜱蟲后及時清除,叮人后不要硬拽,要及時找醫生去除,防止口器留在肉中引發紅腫、疼痛、發熱等炎癥反應。一旦被蚊蟲叮咬之后出現發熱、頭痛、腹部不適等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此外,蒼蠅污染食物或食物器具也會引起腸道傳染病等,如痢疾、感染性腹瀉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廚房防蠅防蚊設施的安裝和使用(比如紗門紗窗、紗罩),垃圾做到日產日清。

6布病:小心動物“健康陷阱”

布病是由布魯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病菌可通過破損皮膚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徑傳播。感染布病后最常見的癥狀是發熱,一般體溫可達到38.5℃以上,持續時間長;當體溫急劇下降時出現大汗淋漓,退燒后感到明顯乏力;同時伴有四肢關節、多處肌肉的酸疼和鈍痛,多為大關節疼痛;或可出現睪丸腫痛、頭暈、頭痛、食欲減退、精神不振等癥狀,合并出現腦膜炎和心內膜炎等癥狀。“喝生鮮牛奶、羊奶時要‘煮三沸’。”郝瑞崗反復強調,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食用未經消毒的奶制品;牛羊肉要煮熟后食用,特別是吃烤肉、涮肉時,一定要烤熟煮透;對未經檢疫或來路不明的牛羊肉、病死畜的肉,必須堅決做到不買、不吃、不接觸。

職業人群預防布病需做好防護,從事相關工作時要佩戴手套、口罩,穿好防護服、高靿膠靴等,避免直接接觸牲畜的流產物和死胎,勞動后要徹底清洗;對飼養的牲畜及時進行疫苗免疫,購進牲畜時做好檢疫隔離方可進群,牲畜圈舍要定期壓塵濕式作業和消毒。

7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助孩子遠離手足口病

郝瑞崗介紹,手足口病是多組腸道病毒引起的兒童傳染病,以5歲以下兒童發病為主。潛伏期平均為3天至5天,臨床表現以口腔、手、足、臀等部位出現皰疹或斑丘疹為主要特征,并伴有發熱、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大部分患兒病程一般為7天至10天,呈自限性,預后食好。

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是要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郝瑞崗提醒,要教育兒童勤洗手,不要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對兒童玩具和常接觸到的物品應當定期進行清潔消毒;避免兒童與患手足口病兒童密切接觸;家長高發季節外出回家后,要及時將外穿衣服脫去,清洗手、臉等外露部位后再與孩子密切接觸。

此外,接種疫苗也是預防重癥手足口病的一個有效措施,EV-71型滅活疫苗可用于6月齡-5歲兒童預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礎免疫程序為2劑次,間隔1個月,鼓勵在12月齡前完成接種。

8預防胃腸型感冒,顧護脾胃是根本

“季節交替,很多人會出現這樣的經歷:發燒、怕冷、頭痛、渾身酸痛,同時伴有劇烈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這很可能不是簡單的‘吃壞東西’,而是患上了胃腸型感冒。”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脾胃病科的郝海蓉副主任醫師提醒道。

胃腸型感冒,顧名思義,是感冒病毒(如柯薩奇病毒、腺病毒等)侵襲了人體的消化系統,導致以胃腸道癥狀為主,同時伴有呼吸道和全身癥狀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感冒。但它和急性腸胃炎還是有區別的。急性腸胃炎通常由細菌性感染(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或毒素(食物中毒)引起。“所以,如果先有發燒、怕冷、頭痛、鼻塞咽痛,再出現嘔吐腹瀉,或者幾組癥狀同時發生,胃腸型感冒可能性大。”郝海蓉說,如果先有劇烈嘔吐、腹瀉、腹痛,之后才出現低熱或不發熱,且無明顯呼吸道癥狀,則更可能是急性腸胃炎。

胃腸型感冒的典型癥狀主要有呼吸道及全身癥狀(發熱、畏寒、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鼻塞、流涕(多為清涕)、咽癢或輕微咽痛、輕微咳嗽和消化道癥狀(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或厭食、脘腹脹滿、腹痛、腹瀉、腸鳴,其中,嘔吐可能比較頻繁,腹痛多為隱隱作痛或陣發性絞痛,腹瀉則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多為稀便或水樣便,一般無膿血)。“如果是看中醫,舌苔常表現為白厚膩或白滑膩,脈象多浮緊或濡緩。”郝海蓉介紹。

預防胃腸型感冒,顧護脾胃是根本,郝海蓉建議大眾平時要注意飲食規律、衛生,避免暴飲暴食,少吃生冷油膩。可適當食用健脾化濕的食物,如山藥、薏米(炒過)、蓮子、白扁豆等。同時適時增減衣物,避免受涼,關注天氣變化,尤其季節交替、使用空調時,注意腹部、背部、足部保暖,避免冷風直吹。在個人衛生方面,要勤洗手,尤其在接觸公共物品和餐前便后。同時,要保證規律作息和充足的睡眠,適度鍛煉,保持心情舒暢。

對已經確診了胃腸型感冒的患者,首要是充分休息,這樣才能讓身體有足夠能量對抗病邪。在發病初期(尤其嘔吐劇烈時),可短暫禁食1-2餐,但需少量多次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如口服補液鹽、米湯、稀釋的淡糖鹽水)。癥狀緩解后,可從流質、半流質開始,如大米粥、小米粥、爛面條(可加少量姜絲)、藕粉。避免一切生冷(水果、冷飲)、油膩(肉湯、油炸)、辛辣、甜膩、難消化的食物(牛奶、豆漿易脹氣也暫緩)。烹飪方式宜蒸、煮。

少量頻飲溫水,以補充丟失的水分,促進代謝,但要避免一次大量飲水加重胃腸負擔。

夏季是腹瀉高發的季節,現在很多人會使用益生菌來預防或治療腹瀉,這真的有用嗎?對此,郝海蓉表示,腹瀉的病因有很多,多數情況下是由于腸道的內環境改變而導致的。“當我們飲食不潔或飲食不注意,或者出現感染,或者應用某些藥物等因素后,就會導致腸道失衡。”她說,這種情況下,補充益生菌,比如雙岐桿菌、乳桿菌就有利于讓失衡的腸道微環境有所改善,從而減輕腹瀉的癥狀或者縮短腹瀉的病程。但它不是萬能的,不是任何一種腹瀉補充益生菌都有作用,還需要看患者本身的具體情況。

9出境游要做好個人健康防護

隨著暑期到來,出境游開始增多了,大眾應該警惕哪些健康風險?又該如何去降低這些風險,使旅途可以健康無憂?

7月4日,國家衛健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相關專家表示,暑期到來,不少人選擇出境旅游,建議大眾在游玩時做好個人健康防護,特別是要注意高溫的暑熱、蚊蟲叮咬、飲食安全以及傳染病感染等問題。

首先,出行前需要了解下目的地存在哪些健康風險,可以登錄世衛組織的官方網站和其他衛生健康相關的官方網站查詢旅行健康提示,也可以提前了解和咨詢此次出行是否有必要接種相應的疫苗。

其次,準備一些止瀉藥、退熱藥、防中暑藥、抗過敏藥、防暈車藥等,還需備一些日常治療藥物。同時,準備防蚊防蟲用品、含75%的消毒濕巾,還有防曬用品。提前向當地的導游、當地熟悉的朋友咨詢一下當地急救電話號碼是多少、就醫的地點在哪里,以備不時之需。

再次,旅行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飲食的安全問題,盡量喝開水。如果當地不提供開水,要選擇飲用瓶裝水。就餐地點要選擇衛生條件比較好的餐廳。在當地旅行過程中,不要直接接觸野生動物,包括流浪貓狗。旅行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團隊成員身體的狀況合理安排游玩時間和飲食,避免過度勞累。

最后,旅游結束要回國時,如果在入境時出現發熱、咳嗽、皮疹、嘔吐、腹瀉、關節疼痛等異常癥狀,要第一時間向海關工作人員進行健康報備,同時要配合進行檢測流調和診治。回國以后2-3周內,如果出現類似癥狀,要到醫院就診,主動向醫生提供出境旅游的情況、在境外接觸的情況,以便醫生能夠及時地進行疾病的排查診斷,給予相應的治療。

10 養生應順應天時 不過度貪食寒涼食物

中醫理論認為“暑邪”有兩個屬性,一是熱邪屬性,其易耗氣傷津,造成疲憊、口渴、多汗;二是濕邪屬性,其性重濁黏膩,容易困脾,造成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出現頭悶、頭重如裹、身體酸重、納差等癥狀。對此,太原市中醫院綜合科副主任醫師于小梅建議,小暑時節養生應順應天時,注重調養,不能過度貪食寒涼的食物。

在飲食上,脾胃正常的人群如出現口渴、疲乏癥狀可以食用性味偏寒涼的食物,如綠豆、絲瓜、黃瓜等,以達到清熱解暑、生津止渴;濕困脾胃的人群如出現納差、大便稀溏、黏膩,可選擇如蓮子、山藥、陳皮、冬瓜,以達到健脾燥濕或健脾化濕;如果濕邪困表,出現頭悶、頭重如裹的人群可選擇如蘇葉、藿香、砂仁等,以燥濕解表,芳香醒脾。

運動不可少,夏季運動可在清晨或傍晚氣溫較低時進行,散步、瑜伽、游泳都是不錯的選擇。參與高強度的劇烈運動,務必做好心率監測。倘若在運動過程中突然出現頭暈目眩、渾身乏力、眼前發黑、呼吸困難,或是心前區疼痛等癥狀,很可能是低血糖發作,甚至是心肌梗死、暈厥等急癥的前兆。此時應立刻停下運動,轉移至陰涼通風處,補充含糖飲料,若癥狀不緩解,應迅速前往醫院就診。運動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少量多次飲水,切忌飲用冷水或冰鎮飲料,以免刺激腸胃。運動結束后,即便天熱也要盡快用毛巾擦干汗水,換上干爽、舒適的衣物。

對特殊人群來說,夏季血管擴張,部分高血壓患者可能出現血壓偏低或不服藥血壓也正常的情況,務必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用藥,切勿自行停藥。

夏季瓜果豐富,糖尿病患者要嚴格控制水果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200克(一個拳頭大小),優先選擇血糖生成指數低的水果,如蘋果、柚子、莓類,盡量在兩餐之間食用。不要飲用果汁。

天氣炎熱時,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心臟負擔加重。冠心病患者要避免熬夜、吸煙、飲酒、應酬等,規律服藥,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勞累,如有不適,及時就診。

此外,面對夏日夜市上的啤酒、燒烤、小龍蝦,肥胖、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患者還應格外注意控制食量,避免暴飲暴食,警惕急性胰腺炎、痛風等疾病“趁熱找上門”。

山西晚報·山河+ 記者 張夢瑩 李喜芳

(責任編輯:梁艷)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