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覺,小腿突然一陣抽痛,不是說缺鈣嗎?怎么吃了鈣片還沒用?”當值醫生聽完這句話,眼神一下沉了。很多人都把小腿抽筋看得太簡單了,仿佛只要補點鈣,注意多喝水就能搞定,但事實并非這么輕松。最近,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來了兩位睡覺時腿“抽筋”的復診患者,她們最初都是因為半夜里小腿肌肉劇烈收縮、疼痛難忍就診的。同樣的,倆人一開始也都以為是缺鈣,趕緊補鈣、喝牛奶,卻不見好轉。在醫院就診后,也輾轉過好幾個科室,都沒發現問題,直到最后被導醫推薦到了周圍血管病科門診。
腿抽筋卻去了周圍血管病科,這是為什么?“有數據顯示,超過60%的中老年人有過夜間抽筋的經歷,孕婦、運動員、‘久坐一族’也容易中招。大家都以為補鈣就完事,但實際上,真正因為缺鈣抽筋的成年人其實不多。”周圍血管病科瘡瘍科的主治醫生陳亮介紹,為什么這么說?還有哪些原因可能會導致腿抽筋呢?
同樣都是抽筋,原因卻不一樣
經過詳細的病史回顧,兩位患者中的張女士既往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近半年反復出現夜間小腿抽筋,隨后癥狀加重,行走約200米便出現小腿酸脹、抽筋,停下休息3-5分鐘后可緩解;后期夜間抽筋頻繁,甚至夜間痛醒。經檢查提示:下肢血管超聲顯示“右側股動脈、腘動脈狹窄(狹窄率70%)”,最終確診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這也是腿抽筋的各種病癥中最常被誤判的。因為這類疾病在早期沒有明顯疼痛,只在走路或者睡覺時突然抽一下,讓很多人以為是小問題。但實際上,動脈一旦發生硬化,血流供應就會下降,而小腿這個部位,對氧氣和營養的需求特別高,尤其在靜息狀態下更容易因為供血不足引起痙攣。所以,如果發現自己走一小段路就腿麻腿脹,躺著也抽筋,就要警覺血管問題了。這個時候繼續補鈣不僅沒用,還可能延誤診斷。
需要注意的是,這類血管性抽筋通常在夜間頻繁發生,并且伴隨腳涼、顏色發暗、脈搏變弱等表現,早期靠吃藥還能改善,晚了只能靠介入或手術。好在,張女士通過口服改善循環類藥物,配合規律的步行鍛煉,1個月后夜間抽筋現象基本消失,行走距離延長至800米以上。
另一位患者王女士,長期從事站立工作,在過去5年里,逐漸發現自己雙側小腿出現蚯蚓狀的凸起,但沒有在意。直到半年前,她在夜間睡眠時常常被小腿抽筋的那種劇痛驚醒,頻率也從最初的每周1-2次逐漸增加到每周3-4次,嚴重影響了睡眠質量。
經過詳細的體格檢查,醫生發現王女士雙側下肢大隱靜脈明顯曲張,呈迂曲、擴張狀態,皮膚表面可見藍色或紫色的靜脈紋路。下肢靜脈超聲結果顯示她的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存在血液反流現象。最終,王女士被診斷為下肢靜脈曲張,建議通過改善生活方式,給予口服藥物治療,以減輕下肢靜脈壓力。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她腿部沉重、乏力的癥狀逐漸緩解,小腿抽筋基本不再發作。
導致腿抽筋的元兇還有這些
每年因為下肢持續抽筋而查出嚴重疾病的人不少,關鍵不是抽筋本身,而是了解它為何發生。“小腿突然抽筋是不少中老年人常遇到的問題,有研究發現,約65%的夜間腿抽筋其實和血管功能異常有關。”陳亮表示。
在生活中,除了下肢動靜脈血管病變導致的抽筋,還可能有其他原因,比如:白天久坐不動的人,腿部肌肉長期缺乏伸展和鍛煉,到了晚上就容易抽筋。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會自然萎縮,連接肌肉和骨骼的肌腱也會逐漸變短、僵硬,抽筋的概率也會隨之增加。
一些慢性病,像糖尿病、內分泌紊亂、肝硬化、腎病、腰椎間盤突出,甚至漸凍癥等,都可能引起腿抽筋,其中比較常見的是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這是由于腰椎間盤因各種原因突出后,壓迫到神經根,從而使小腿肌肉痙攣的發生率顯著增加,所以這類患者常常會感到下肢無力、麻木,并伴有抽筋的現象,有的患者是夜里一動就痛,甚至不動也痛,按了小腿也緩解不了。更嚴重的是,一旦神經長期受壓迫,可能造成局部肌肉萎縮、無力,這時候就不是抽筋這么簡單,而是功能性損害。而這個病初期最容易被誤以為是“運動少”“缺鈣”“著涼”。
“還有些情況可能是身體在發‘信號’。”陳亮說,比如身體脫水,或者缺乏鉀、鎂等電解質,會讓肌肉神經變得異常敏感,容易引發抽筋。還有些“用藥大戶”的常用藥,比如降血壓的利尿劑、降血脂藥物、口服避孕藥、靜脈用鐵劑等,有時也會引起抽筋。
另外,劇烈運動、過度疲勞、受涼等也會引起腿部抽筋。
想緩解不適,“小動作”來幫忙
生活中,腿抽筋這件事,并不是年紀大了才有,很多中年人、甚至年輕人也在經歷類似問題。差別在于年輕人恢復得快,但忽視得也快,往往是等到再發作時可能已經變成別的問題。比如很多運動員年輕時頻繁抽筋,后期都發現是血管或神經系統有隱患。“想提醒大家,腿部抽筋不是警報,而是結果。”陳亮表示,所以半夜腿抽筋別再只怪缺鈣,它可能是一個信號,提醒人們關注自身健康,只有了解背后的多種原因,及時就醫并進行針對性處理,才能真正告別被痛醒的夜晚。
那么,如何緩解突發性的抽筋呢?有一些簡單的“小動作”就能幫到你:
反向拉伸。坐在地上或凳子上,保持自己坐穩,盡量將抽筋的腿伸直,用手把腳掌扳向膝蓋方向,適合劇烈運動或過度疲勞引起的腿抽筋,但要注意,發力時盡量緩慢、穩定,以能感到拉伸感為宜,不要暴力拉伸,以免拉傷肌肉或韌帶。
按摩。按摩是緩解抽筋的有效方法之一,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肌肉緊張,適合大多數原因引起的腿抽筋。可以用手指輕輕按壓、快速揉搓抽筋部位,持續3-5分鐘,力度不用太大,以感覺酸痛、皮膚發熱為宜。
熱敷。熱敷有助于放松緊張收縮的肌肉,促進血液循環,減輕抽筋癥狀,適合大多數腿抽筋,但不能用于糖尿病和下肢動脈血栓引起的抽筋。可以使用熱水袋、熱毛巾、發熱貼,也可以使用炒熱的鹽袋,每次熱敷10-15分鐘,注意溫度不要過高,以免燙傷皮膚。
運動。適當的熱身運動可以增強肌肉柔韌性,升高肌肉溫度,避免抽筋發生。但建議在運動前進行5-10分鐘的輕度熱身運動,如快走、伸展等,運動后也要進行5-10分鐘的拉伸運動,幫助肌肉恢復。
踝泵運動。踝泵運動有助于促進下肢血液循環,能緩解和預防抽筋,適用于久坐或久站的人群,也適合體弱人群、孕婦、中老年人群改善下肢血液循環。可以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腳尖盡量向上勾起,保持3秒,再將腳尖盡量向下踩,保持3秒。重復10次為一組,每天做3-5組。
另外,為了預防抽筋,還建議適當補充營養。低血鈣引起的腿抽筋,單純補鈣并不足夠,需同時補充維生素D和維生素E等營養元素。可以多吃富含鈣的食物,如牛奶、蝦皮、海帶和豆腐等,有助于提高鈣質吸收。同時,做好保暖,尤其在寒冷季節,避免局部肌肉受寒。還可以在睡前按摩小腿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對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一定注意腳部保暖,穿透氣柔軟的襪子。
山西晚報·山河+記者 張夢瑩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