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題:外賣平臺和經營者監管新規擬出臺 讓外賣吃得更放心
新華社記者趙文君
當前,外賣即時配送日訂單峰值突破2億單,服務用戶超過5.5億人。餐飲外賣更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其食品安全問題一直受到廣泛關注。
市場監管總局近日發布了《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和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實際上,圍繞餐飲外賣領域監管,市場監管總局9月以來已出臺多項舉措:發布《外賣平臺服務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見稿)》,擬引入標準化方法規范外賣平臺服務管理行為;召開促進網絡餐飲外賣行業健康發展座談會,對市場競爭秩序、食品安全、相關主體權益保障等提出更高要求……
此次發布的征求意見稿,更加聚焦外賣餐飲食品安全,針對網絡餐飲服務中平臺責任不清、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管理不嚴、食品安全信息不透明等薄弱環節作出了系統性規定。
以壓實平臺和商戶等各方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為核心,征求意見稿擬明確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細化了平臺對入網經營者的事前、事中管理;擬規定平臺提供者對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經營資質實地審查,做好數據校驗的要求。
據業內統計,海量外賣產品中約有三成出自無堂食經營店,這些店鋪僅通過網絡平臺接受訂單,規模較小,經營場所隱蔽,易形成監管盲區。
近日,多地通過制定行業標準、創新監管方式,推動無堂食外賣規范經營。征求意見稿對無堂食等新業態作出了規范,擬明確平臺與第三方機構、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及委托配送單位在食品安全上的責權邊界,細化平臺在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經營資質審核、日常監測抽查以及信息公示等方面的要求。
“一間民房里就能揪出三家外賣店”,實際中存在的“證地不一”現象給食品安全監管埋下了隱患,商家在資質證照及外賣平臺上所登記的地址與其實際經營地址不符,“線上有經營,線下找不到”,即俗稱的“幽靈外賣”。
對此,征求意見稿擬明確“一證一店”的經營模式。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不得使用同一經營資質在同一平臺開設多家網店。平臺提供者對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使用同一經營資質重復申請入網的行為應當予以禁止。
征求意見稿還擬明確平臺提供者信息公示的要求。平臺提供者應當持續公示經營資質,網店招牌名稱應當與實體經營門店招牌名稱一致,取餐地址與經營資質載明的經營場所一致。同時,加注“無堂食”經營模式標識,并對展示位置和頁面進行規定。
面對消費者對餐飲食品安全、知情選擇權的關切,一些餐飲企業推出后廚直播、外賣平臺開放在線“明廚亮灶”專區,只為一份“看得見”的安心。
征求意見稿擬明確“互聯網+明廚亮灶”要求。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實施“互聯網+明廚亮灶”,平臺提供者應當為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互聯網+明廚亮灶”視頻信息上傳和頁面展示等事項提供技術支持,并留存相關信息。
“眼見為實”是最好的承諾。通過“互聯網+明廚亮灶”帶來的餐飲消費透明化,將為消費者的選擇提供更多信息,同時提供在線監督的機會。
此外,征求意見稿還對監管的權限、方式等作出了與時俱進的調整,如擬明確異地管轄權的問題,擬明確違法違規情形和相應的法律責任。
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孫娟娟表示,征求意見稿回應了外賣消費和監管實踐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如無堂食外賣的安全性和透明度,平臺對入網經營者的審查義務履行不到位,平臺跨地區經營的監管難。通過總結既有經驗、持續完善外賣餐飲監管舉措,將進一步督促各方主體各司其職,各盡其責。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