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過渡期收官在即,站在歷史交匯點上,一系列關乎億萬農民切身福祉的關鍵問題越發牽動人心。
 “實踐證明,過去5年過渡期的幫扶政策是有力有效的。”在中共中央10月24日舉辦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總結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打贏了規模空前的脫貧攻堅戰,消除了絕對貧困,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從2021年到2025年,我國設立了五年過渡期,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使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累計識別幫扶600多萬監測對象穩定消除了返貧致貧的風險;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每年都保持在3000萬人以上;脫貧縣農民收入增速近年來高于全國農民平均收入增速;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鞏固提升……
 “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成色更足!”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韓俊表示,過渡期以來,我國脫貧群眾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脫貧地區的經濟活力和后勁進一步增強,脫貧攻堅成果切實得到了鞏固和拓展。
 如今過渡期收官在即,站在歷史交匯點上,一系列關乎億萬農民切身福祉的關鍵問題越發牽動人心:最后的沖刺階段怎樣查缺補漏、精準出擊?“十五五”時期又該如何接續發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邁上新臺階?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效能。“農業農村現代化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和成色,是需要優先補上的最大短板。”韓文秀說。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農業的基礎性地位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穆月英提醒,當前農業農村發展仍面臨資源要素的約束、風險帶來的挑戰、農業技術短板等多重挑戰。
 因此,盡管過渡期成效顯著,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在脫貧地區的底子還比較薄,基礎還比較弱,部分群眾返貧致貧風險將長期存在。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分析,現在脫貧人口的家庭主要收入還是靠外出打工,疾病或家庭變故會帶來返貧致貧風險。
 “要建立健全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監測體系,科學精準確定幫扶對象,并定期動態調整。”韓文秀表示,對一些遇到重大疾病、自然災害等突發困難的農戶,要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精準施策、及時紓困。對有勞動能力的,強化產業幫扶和就業幫扶,幫助他們勤勞致富;對沒有勞動能力的,通過社會救助等措施兜住基本生活。
 韓俊介紹,中央財政專門安排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十四五”以來累計投入已經達到8505億元,為脫貧地區提供了“真金白銀”的支持。在過渡期,國家確定了160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各地也確定了一些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給予集中支持。目前,超過85%的脫貧戶和監測戶至少得到一項產業幫扶政策的幫扶。
 不過,“脫貧地區以縣為單位的主導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但基礎仍然薄弱。”孔祥智強調,當前不少脫貧地區的產業高度依賴幫扶單位助銷(包括單位定向采購),市場競爭力不足,并且脫貧地區產業大部分和東中西部是同構的,但后者擁有健全的市場體系,以及一批懂市場、擅經營的經營主體,而前者尚處于初級階段。
 “所以脫貧地區,尤其是重點幫扶縣,目前或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仍將處于全國縣域經濟后列,需要國家給予支持。”孔祥智強調,幫扶手段和力度可隨發展階段動態優化,但至少“十五五”期間不宜大幅調整,只有當這些重點縣真正形成具有規模效應和市場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幫扶力度才具備逐步有序退坡的條件。
 “‘十五五’時期,是過渡期結束后轉向常態化幫扶的新階段。”韓文秀說。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統籌建立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就是要著眼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把常態化幫扶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實施,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
 韓文秀指出,過渡期后要堅持“大穩定、小調整”,保持財政投入、金融支持、資源要素配置等方面政策總體穩定。要堅持五級書記一起抓,繼續實行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并根據實際適當優化調整,著力提高幫扶效能。
 欠發達地區是防止返貧致貧工作的主陣地。韓文秀強調,下一步,要繼續對欠發達地區予以長期幫扶,中央和省分級負責,分層分類幫扶欠發達地區,助力發展富民產業和縣域經濟,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夯實防止返貧致貧的基礎。
 其中,“開發式幫扶”是脫貧地區形成完善的產業結構、有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形成自我發展能力的關鍵。“我們脫貧攻堅,包括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始終是強調堅持開發式幫扶和兜底保障相結合,但是強調要以開發式幫扶為主。我們強化‘志智雙扶’,目的就是增強脫貧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韓俊說。
 孔祥智認為,“十五五”期間開發式幫扶重點在于:深挖脫貧地區資源潛力,因地制宜推進優勢資源形成優勢、特色產業,并培育縣域主導產業的競爭力和優勢產品品牌,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中介、家庭農場和專業農戶為基礎的產業發展格局。
 農業農村部表示,下一步將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持續抓好常態化幫扶,堅持開發式幫扶與兜底保障相結合,長久、永久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總的來講,要讓廣大農民群眾日子越過越紅火,共同奔向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未來。”韓文秀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婉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