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
開引進外教成功之先河
1954年,中國決定派遣一支隊伍赴匈牙利學習足球。匈牙利人約瑟夫也成為國足歷史上第一任外籍主帥,經過約瑟夫悉心調教,中國隊的打法逐漸成型,年維泗、張俊秀、張宏根、張京天等中國足球的元老都是這批球員的精英。約瑟夫對新中國國足的起步給予了巨大幫助,也開了國足引進外教的成功先河。
1980
堅持“技術足球”方為王道
該屆國足由廣東名帥蘇永舜掛帥,他崇尚“南派技術流”風格。當時國足陣中有容志行、古廣明、李富勝、沈祥福、林樂豐、左樹聲、遲尚斌等特點鮮明的優秀球員,容志行和李福勝被評選為預賽最佳攻擊球員和防守球員。那支國足至今仍被國人譽為“最具觀賞性的一屆國足”。
1985
不能過多對球隊人為施壓
對于當時擁有賈秀全、池明華、朱波、趙達裕、李輝、古廣明、李華筠、柳海光、王惠良、吳群立、唐堯東等名將的國足來說,小組出線應該問題不大。“5·19”之前,輿論和球迷討論的不是能不能贏球,而是應該贏幾球。結果,在比賽場面打不開并陷入落后局面時,全隊精神壓力很大,過多的人為施壓導致國足表現失常。
1989
南北融合是正確建隊方向
高豐文率領的該屆國足當時被寄予厚望,這支國足融合了1987年全運會冠亞軍廣東隊和遼寧隊的精銳,速度、力量、技術比較全面,年齡結構也很合理。事實上,“南北融合”應該是中國男足國家隊選材的科學方向。但從曾雪麟時代開始,國足已經逐步偏向力量型風格。從高豐文時代之后,國足留給技術型球員的空間越來越小,戰術風格也更趨簡單和功利化。
1993
職業意識開始影響中國足球
作為第一位受聘執教中國男足沖擊世界杯的洋帥,施拉普納的到來給中國足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中國足球對外來執教理念的廣泛接受也是從此時開始,職業意識也開始逐漸改變中國足球的環境。那時的中國球員在生活上相對散漫,抽煙、喝酒、熬夜等現象屢見不鮮,施拉普納一直致力于改變這種現象。這次沖擊世界杯失敗,也催生了1994年中國職業聯賽的誕生。
1997
中日韓實力開始拉開差距
本土教練臨場指揮應變能力的不足激發了人們對外籍優秀教練的渴求,也引發了對足球發展的反思。這屆10強賽,日本隊和韓國隊雙雙打進世界杯決賽圈,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球員,如今那批球員中的很多人已成為日韓中生代教練的代表。相比之下,那屆國足以中國足球職業化后首批球員為主,他們的整體能力還是比日韓球員稍差,也沒能大規模成為中國本土教練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