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是我們國家獨有的文化藝術。數千年來,多少先賢為寫好方方正正的中國字筆耕不輟,苦練不止,創造出篆、隸、真、草各種字體,涌現出無數個名垂千古的書法大家。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軟筆已經不是書寫的常用工具,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能寫一手漂亮中國字的人越來越少了。這種現象被忻州市書法家張計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為了傳承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他大聲疾呼,為書法藝術吶與喊;四處奔走,為書法藝術鼓與呼;身體力行,為書法藝術學與教。通過幾十年的臨池苦練,筆耕不輟,他的書法藝術日臻成熟。通過十幾年的書法教育,培養了一大批書法新秀,為書壇注入了新鮮血液。翻閱張計文持之以恒的學習書法歷程,探訪張計文嘔心瀝血的傳授書法經歷,留給我們諸多感慨與啟示。
癡迷書法 筆耕不輟
張計文自幼酷愛書畫,讀小學的時候就展露出他的書寫天賦。他對漢字結構非常敏感,那一點一劃、一撇一捺在他的眼里不是死板的筆畫,而是可動可變、靈活自如的肢體。他把字體的豎看成是人的脊梁,直上直下,錚錚鐵骨;他把字的撇捺看成是人的手足,伸展自如,收縮有度;他把字的點看成是人的眉目,激情飛揚,眉目傳情。為了把漢字寫成他心目中這種富有靈性、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動有靜、有悲有喜的活生生的活體,幾十年來,苦苦追求,筆耕不輟。
臨摹古帖是學書的必經之路。學習書法,要把臨帖看作是登堂入室的鑰匙,是打基礎。臨的次數越多、臨的范圍越廣,基礎就越牢固。張計文臨帖可算是下足了功夫。
張計文臨帖,講究眼到手到、眼準手巧。眼里看到的,經過無數次的揣摩、領會、練習,筆端都能夠表達展示出來。他每臨一種字帖,總是勤學苦練,不厭其煩,心不煩,手不惰。對古人字帖的每一字甚至每一筆都反復臨摹。不僅要臨得形似,而且要神似,做到形神相似,不到精熟,決不罷休。
他臨摹字帖,如癡如醉,持之以恒。無論春夏秋冬,逢年過節,日日臨摹,幾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但他絕不死板教條,照貓畫虎,而是加以領悟理解,對字帖中字的用筆、結構、章法都要詳察細審,消化吸收,既要在靜態上把握筆畫形態,又要在動態上理解點畫間的呼應關系。他用心去捕捉原帖作者心靈深處的生命律動,探求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領悟古帖精氣神的真諦。
張計文臨摹過顏真卿的《多寶塔》、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等諸多名家字帖,趙孟頫的《道德經》不知臨摹了多少次。博采眾長,融會貫通。通過無數次的臨帖,對毛筆的操控達到了精煉、精熟、精準的程度,寫起字來,自然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加上他善于融會貫通,觸類旁通,消化理解,注入活力,逐漸形成他自己的獨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