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動《校長去哪兒》聚焦五臺山留守兒童
作者:王君
在五臺山,有這樣一所學校,坐落在藍天白云之下,被群山環繞,校園寬敞整潔,教室窗明幾凈。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本是幸福的,可以在這所環境優越的學校學習,但同時,他們又是不幸的。這所學校,是五臺山常青學校,這群孩子,是留守兒童。

愛心校長在為同學們上音樂課
6 月14 日清晨,經過一場雨水洗禮的五臺山處處彌漫著泥土的清香。對于五臺山常青學校的學生們而言這一天非比尋常。一場大型公益教育活動《校長去哪兒》正在這里醞釀、發生。
《校長去哪兒》是以紀實手法、創新視角關注中國鄉村教育現狀、“讓中國教育回歸自然”的大型校長與鄉村兒童真情互動的體驗式系列公益行動,于2013 年12 月正式啟動。每年每一個季度,《校長去哪兒》都會號召組織中國民辦教育行業的校長、愛心人士前往一處偏遠地區的小學,“駐扎”4-5 天。2016 年6 月的這個初夏,由上海君學書院、JMC 傳媒、山西校友會、忻州長青藤教育機構、大槐樹家庭教育聯合承辦的第七季《校長去哪兒·初心》把目光投向了五臺山常青學校。
家住金崗庫村的劉治洋是常青學校小學四年級學生,短暫的集合后,記者一行驅車來到了劉治洋家里。一起同行的還有杭州蕭山星星藝術外語學校校長朱丹和幾位來自全國各地民辦學校的老師,他們都是這次《校長去哪兒》公益活動的熱心參與者。
來到劉治洋家,推開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占了大半個院子的撿來的廢品。雖然院里的廢品堆放得相對整齊,但這種整齊并不能改變這戶人家的滿目荒涼。走進堆滿雜物的小院,劉治洋一家三口擠在一個十來平米的房間里,吃飯睡覺以及“衣柜”都在一張“床”上。擁擠到無法再容納一張桌子的家,隨便搭一塊木板,床在白天便成了“ 飯桌”。房間里最亮眼的要數貼滿了整整一面墻的獎狀了,亮閃閃的“優秀生”、“一等獎”讓這個臟亂的家有了些許溫暖的味道。患有精神疾病的劉媽媽窩在床上的角落里,只有劉治洋在身邊的時候,她充滿戒備的眼睛里才會多幾分母親的溫柔。
愛心校長們特地買了肉、蔬菜,在用一塊木板搭成的簡易“切菜板”上做出了一頓豐盛的午餐。經過一天的相處,拘謹內向的劉治洋臉上綻放出了笑容。學校老師告訴我們,劉治洋只是這個學校里亟待走出家庭困境的數百個貧苦孩子之一。他們雖然身處逆境,卻依然擁有著純真和對知識的渴望。
《校長去哪兒》活動在五臺山常青學校舉辦的短短四天里,校長們分成六組深入到六個孩子家里,組成臨時家庭,與他們同吃同住、共同生活。一起游戲、運動的同時,愛心校長也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堂堂別開生面的課程,校長們不再局限于語、數、英,而是教孩子們唱歌彈琴,和孩子們一起討論未來與夢想,教孩子們如何自信演講,傳授孩子們習得一手好書法的秘訣,“更重要的是告訴他們懂得‘自強、自立、自愛’”,愛心校長李斌如是說。
正在為親子運動會作準備的愛心校長朱丹告訴記者,幾天下來,劉治洋已經跟她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只要能讓孩子從身心上、從現實的生活狀況上有所改變,他們幼小的心靈能夠感受到社會的愛和關懷,我們就很欣慰了。”
微塵有愛,大愛無聲。《校長去哪兒》就像一枚石子,投向了一汪古綠的湖泊,激起美麗的漣漪,久久漾開在孩子們純真的心里。與其說它帶給孩子們新鮮的知識,不如說它更多的是傳遞了一種信念,一種為了未來拼搏、改變命運的信念,這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命運。
(責任編輯: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