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骚妇被后入式爆草抓爆-大学生高潮无套内谢视频-中文字幕丰满乱子伦无码专区-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頻道>>忻州新聞>>正文
岢嵐縣:鄉村振興三重奏
2025年04月11日 10時16分   忻州日報

◆ 王家岔村:農文旅融合拓寬鄉村振興新路徑

王家岔村位于岢嵐縣城東部,距縣城約22公里,這里海拔較高,氣候涼爽,自然資源豐厚,是天然氧吧和避暑勝地,青山綠水之間蘊藏著鄉村振興的時代密碼。

近年來,王家岔村以旅游擴面、項目提質、文化增效、農民創收等為目標導向,大力發展農文旅融合產業,通過挖掘本地自然景觀、歷史遺跡、民俗文化等資源,實施精品項目,深化業態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文旅產業。如今,村內旅游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食宿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一應俱全,已成為旅游避暑的熱門區域,并榮獲山西省3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稱號。

隨著氣溫回升,王家岔村煥發出勃勃生機。潺潺溪水穿村而過,古色古香的村落鑲嵌在蔥蘢的山間,漫步鄉間小道,青山綠水相映成趣,新老建筑渾然一體,處處皆景,處處怡情,盡顯鄉村魅力。登上一段蜿蜒曲折的宋長城,撫摸厚重而光滑的片石,可感受歷經滄桑卻屹立不倒的風云歲月;走進生機勃勃的果蔬大棚,清新的果香撲鼻而來,游客可以盡情享受采摘的喜悅。一路走來,既是紅色之旅,又是生態之行,更是文化溯源之旅。

在挖掘現有資源的同時,王家岔村不斷推出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熱鬧的電音節、古老的戲曲表演、傳統的歌舞、獨特的手工藝展示,讓人領略到原汁原味的鄉村風情。不知不覺中,王家岔村已成為集主題游樂、田園休閑、旅居度假為一體的多功能度假村,在滿足游客親子互動、科普研學、健康養生的同時,也帶動當地居民致富增收。

近年來,村委會通過整合閑置資源,盤活閑置商鋪14間,打造了漢服體驗館、風箏館、茶館、小吃店、冷飲店等,帶動當地30余人就近就業,人均增收達3000元;2024年新建1600平方米的游樂場并持續擴建,預計帶動村集體增收30萬余元;建立280平方米的食用油加工坊,吸納周邊12人務工,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3萬元,真正實現了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有活干、有錢掙,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

王家岔村的發展是農文旅融合的生動實踐,不僅讓鄉村的美麗風景成為“搖錢樹”,讓特色文化變成“金招牌”,更讓村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發展經驗,繪就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朱 玲)

◆ 梨元坪村:紅蕓豆“串”起鄉村致富鏈

特色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和有力支撐。近年來,岢嵐縣梨元坪村充分挖掘本地優勢,將特色紅蕓豆種植作為激活鄉村經濟活力、挖掘鄉村發展潛力的突破口,持續推動鄉村振興。

紅蕓豆擁有獨特的營養價值和市場需求,它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深受消費者喜愛。梨元坪村地處晉西北高寒山區,村內光照充足、水土潔凈、交通便利,村民主要使用農家肥進行耕種,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率低,這種獨特的自然條件和氣候特點非常適宜紅蕓豆種植。經過研究討論,梨元坪村“兩委”決定將紅蕓豆種植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現已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2024年,紅蕓豆種植為全村帶來了130萬元的收入,人均收入8280元。

為了推動紅蕓豆種植,村里通過與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的緊密合作,成功選育培育出了產量高、抗病性強、品質好的優質紅蕓豆種子,并邀請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實地培訓,從選種、播種、田間管理到病蟲害防治,專家們全程指導,以確保紅蕓豆的品質和產量。“以前我們種的蕓豆產量低、品質差,賣不上好價錢。現在有了新品種,村里還請了專家指導我們怎么種植,不僅產量提高了不少,口感也更好了,在市場上很受歡迎。”村民楊福堂笑著說道。

近年來,梨元坪村在村“兩委”的積極引導和支持下,成立了合作社,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對村內紅蕓豆種植田實行統一優種包衣、統一鋪膜播種施肥、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收獲的“五統一”管理模式,實現了規模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產。2024年,梨元坪村紅蕓豆種植業基地涉及農戶55戶157人,連片種植紅蕓豆1022畝。

隨著紅蕓豆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銷售成為關鍵問題。梨元坪村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拓寬銷售渠道。一方面,與各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實現訂單式銷售;另一方面,利用鄉村e鎮電商平臺和直播將紅蕓豆銷往更廣的市場。“我們種植的紅蕓豆籽粒大,色澤鮮艷,營養價值高,泡在水中長期不褪色,很多消費者反饋說口感好、品質優,還會回購。”村支書馬林高興地介紹道。

特色紅蕓豆種植不僅為梨元坪村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勁動力。未來,梨元坪村將進一步擴大紅蕓豆產業規模,加強科技投入,創新管理模式,進一步提高品質和產量,完善產業鏈,打造紅蕓豆品牌,讓紅蕓豆成為鄉村振興的“金豆子”,帶領全體村民走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王耀英)

◆ 三井村:智能羊圈里的增收密碼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近年來,岢嵐縣三井鎮三井村把發展羊產業作為增加群眾收入的突破口,增強養殖企業發展信心;同時紅紅火火的羊產業,也帶動了群眾穩定增收,讓群眾在產業發展路上“發羊財”。

走進岢嵐縣萬只羊生態養殖示范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潔明亮寬敞的羊舍,一只只膘肥體壯的羊正在悠閑地享用著草料,此起彼伏的羊叫聲回蕩在耳邊。飼養員徐喜厚穿梭在圈舍中,忙著添加草料。“這里采用科學化、生態化的養殖模式,從羊只的選種、飼料的配比到疫病的防控,都有一套嚴格且專業的流程。”基地負責人郭章來介紹說。

萬只羊生態養殖示范基地位于岢嵐縣三井村,東鄰Y024鄉道,南依G209國道,交通便利,周邊有國家育種創新基地“晉嵐絨山羊育種中心”和京嵐智聯神農岢嵐科技有限公司湖羊養殖中心,產業集聚效應明顯。項目總投資4468萬元,總占地面積120畝,2023年12月建成運營。規劃建設羊舍31棟1.9萬平方米,配套建設消毒室、飼料庫等設施,安裝遠程巡航監控系統,實時分析飼養情況,靈活調整養殖措施。

郭章來說:“基地現存欄9600只,其中湖羊繁殖母羊4500只、種公羊150只、后備母羊2150只、羔羊2800只。年均可實現收益160萬元。”

示范基地不僅自身發展勢頭良好,更在帶動村民致富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基地采取“公司+農戶+市場”的運營模式,通過資產租賃帶動增收,基地31棟圈舍租賃可可高原生態養殖有限公司,年可為基地帶來31萬元租金收入,基地土地租賃可帶動周邊3個村37戶農戶,年增收共計9.2萬元。同時,示范基地還帶動了村里的就業。周邊不少村民選擇在基地務工,負責羊只的日常照料、飼料搬運等工作。一位在基地工作的村民笑著說:“我在這里上班快3年了,每個月工資4500元,不僅學到了很多養羊技術,可以發展自家的養殖業,離家也近,還不耽誤自己家的農活。”養殖場現招募當地用工50人,每人每年5萬元,年增收250萬元。

此外,基地還通過托管服務、草料收購帶動村民增收,公司還通過為農戶提供“統一發放羊苗、統一提供飼料、統一技術服務、統一保價回收”的“四統一”模式進行托管管理,有兩個及以上勞動力的養殖戶,年可飼養400只,收入可達12萬元;基地還可解決周邊鄉村2.8萬畝農作物秸稈,帶動500戶1400人增收。為提高村民養殖積極性,示范基地還通過“傳幫帶”模式,將羊只生長規律、飼養、防疫等技術“手把手”傳授給村民,引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陳 璐)

策劃:趙富杰 李春平

攝影:趙文君

設計:范 琛

(責任編輯:盧相汀)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