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原平市中農源科農業一體化基地綜合體項目施工現場,機器的轟鳴聲與建設者的號子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激昂的樂章——這里正孕育著山西農業現代化的新希望。
(一)
作為2025年山西省級重點工程,中農源科(山西)農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農業一體化基地綜合體項目,正以“一天一個樣”的速度向農業全產業鏈循環經濟標桿示范項目的目標沖刺。
這家成立于2023年、注冊資本為5000萬元的國有控股企業,自誕生起便承載著多重角色:響應國家“三農”政策的實踐平臺、激發區域農業再生潛力的創新載體、母公司“五年內全國布局30個年出欄100萬頭豬的大型生態基地綜合體”戰略的先手棋。原平項目從規劃之初便被賦予“高標準、嚴要求、高科技”的標簽——它不僅是立體化、智能化的全產業鏈養豬基地,更將實現廢水100%循環使用、廢氣異味“零排放”的生態承諾,更要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閉環,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二)
走進建設現場,火熱的施工場景令人振奮:第六生產區主體已“拔節”至三層底,鋼筋骨架在藍天下勾勒出工業美學的輪廓;第五生產區里,工人們正專注地綁扎鋼筋,焊機的弧光如星子般閃爍;第一生產區場地平整完成近九成,大型推土機來回穿梭,將起伏的土地熨成發展的基底;第二、第三生產區土石方作業分別推進,運輸車輛往來如織;辦公區、蓄水池的建設也在同步推進,F線砼澆筑的機械臂有序升降,A線路基開挖回填的塵土在風中翻卷,共同繪制著“熱火朝天干事業、爭分奪秒搶工期”的建設長卷。
“這里不僅是一個養殖場,更是農業科技的‘試驗田’。”項目辦公室主任郎悅指著規劃圖介紹,澳大利亞科學家領銜的“五零技術”(零農藥、零化肥、零激素、零殘留、零污染)將貫穿種植養殖全程;由AI識別、物聯網監控、大數據分析構成的智能養殖系統,能精準調控投喂量與環境參數,實現疾病預警“分秒級響應”;光伏、低風速風電、地熱的多能互補系統,更讓基地能源自給率達到100%,碳排放直降60%至80%。這些“國際頂尖”的技術標簽,讓項目從開工起便吸引著行業目光。
(三)
但比技術更動人的,是項目與土地、農民的深度聯結。按照設計產能,每個基地年需消納玉米5.5億斤——這意味著原平及周邊的農戶無需再為“賣糧難”發愁,優質玉米將直接轉化為穩定收益;1000個以上的就業崗位,正吸引著“空心村”的年輕人返鄉,讓“父母在側、子女繞膝”的團圓場景不再是奢望;由養殖廢棄物轉化的有機肥、屠宰加工延伸的產業鏈、數字交易平臺搭建的產銷橋梁,更將推動一產“接二連三”,激活鄉村旅游、產業研學的“乘數效應”。而在生態層面,英國技術支撐的廢水循環系統、澳大利亞技術加持的廢氣處理工藝、有機菌肥改良的土壤,正將“在保護生態中建設、在建設中修復生態”的理念轉化為“可觸摸”的綠色圖景。
對于市場而言,這里更是“品質”的代名詞。501項檢測“零殘留”的標準,讓產品品質超越歐美;80%以上的出口訂單,為高利潤增長提供了“壓艙石”;與戰備儲備肉的合作,更讓企業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全產業鏈的布局,不僅讓成本可控、風險可抗,更構建起從種植、飼料、養殖到加工、屠宰、冷鏈、交易的完整閉環,為“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程溯源提供了堅實支撐。
“我們不止在養豬,更致力于重塑中國農業的未來。”項目現場監理總監陳祥龍一邊調試智能監控設備,一邊說道。他的話語,恰是中農源科人共同的信念——他們是科技農業的踐行者,用數據與創新打破傳統;也是鄉村振興的推動者,以產業為筆描繪農村新貌;更是綠色未來的守護者,從節約一滴水、一度電做起,詮釋了可持續發展的深意。
風過原平,吹醒了枝頭的新綠,也吹旺了建設者的熱情。中農源科項目的每一步進展,都在訴說著一個樸素的真理:當科技與土地相擁、產業與鄉村同頻、創新與生態共振,中國農業的未來,必將是一片更遼闊的沃野。
策劃:趙富杰 白雪萍
文字:喬龍飛
攝影:范琛
設計:狄芳娟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