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高氣爽,晉北忻州的田野間,西瓜產業的蓬勃脈動仍在回響。今夏,忻府區的萬畝大棚、定襄縣的空中瓜林、忻府區奇村鎮加禾村的富硒瓜田,共同繪就了忻州西瓜產業的多彩畫卷。以綠淼果蔬引領規模化發展、定襄農富合作社創新技術品質、加禾村探索特色富硒種植,科技鏈、品牌鏈、共富鏈“三鏈協同”的特優農業機制正驅動忻州西瓜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甜蜜引擎。
綠淼果蔬公司:
綠淼萬畝基地夯實產業根基
忻府區橋西街,綠淼果蔬公司的銷售數據記錄著今夏的豐收:四年間,這家起步于忻府區的企業,已將西瓜基地拓展至萬畝規模。公司負責人潘建良介紹,其主打的美都麒麟西瓜以60天短周期、無籽脆甜的優勢迅速打開市場。2021年試種千畝即創收1500萬元,帶動農戶戶均增收超2萬元;2024年基地達8000畝,產業韌性持續增強。
綠淼果蔬公司的“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了忻府區西瓜產業的爆發式增長。2025年,全區大棚麒麟瓜種植面積達1.3萬畝,覆蓋奇村鎮、九原街街道等9個鄉鎮。產品遠銷北京、上海等城市,無數農民告別低效玉米種植,收入翻倍增長。該公司用規模化實踐,筑牢了產業根基。
加禾村:
富硒瓜田開拓特色賽道
在忻府區奇村鎮加禾村,規模化種植的美都富硒麒麟西瓜,開辟了“功能農業”與市場融合的特色賽道。該村依托資源優勢,打造了430畝富硒西瓜種植基地,搭建大棚900余座。
加禾村的西瓜產業精打細算,賬目清晰:畝產8000—1萬斤,毛收入約2萬元。雖然經營性投入不菲,但純收入仍可達5000—8000元/畝,遠高于傳統作物。其打造的“富硒”健康概念,結合產業規劃,形成了兩條腿走路的銷售渠道:一是借助村內及周邊的溫泉康養優勢,發展面向游客的高端零售與采摘體驗;二是通過穩定批發渠道和網絡銷售覆蓋更廣市場。
更值得稱道的是其聯農帶農機制。通過專業合作社,加禾村形成了“大戶帶動、小戶聯動、農戶務工”的生產互助模式。今年西瓜種植吸引了本地勞動力近160人務工,人均年增收約1.8萬元,帶貧益貧效果顯著。
農富合作社:
空中吊蔓技術定義高端品質
在定襄縣農富合作社的溫室,懸垂空中的紅玉西瓜彰顯著科技魅力。合作社負責人邢俊城現場演示:雙手輕掰,薄脆瓜皮應聲而裂,清甜汁水瞬間流淌。“空中吊蔓技術讓西瓜360度均勻受光,皮更薄、肉更脆。”他解釋道。這項技術使土地利用率提高30%,病蟲害減少50%。
合作社3座西瓜大棚,每棚產量萬斤左右,收益超7萬元。全程“零農藥、零激素”的生物防控,確保了產品安全。高品質帶來高溢價,每斤8元的零售價吸引大量游客采摘。定襄農富合作社用技術創新,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成功探索出一條綠色高效的鄉村振興之路。
甜蜜產業奔向共富未來
站在初秋的門檻回望,忻府區綠淼公司的萬畝藍圖與奇村鎮加禾村的富硒探索,以及定襄縣農富合作社的科技“吊蔓”,共同繪就了忻州西瓜產業生機勃勃的盛夏畫卷。展望未來,隨著忻州市西瓜產業“萬畝計劃”的深入推進、科技賦能水平的持續提升、區域品牌價值的深度挖掘以及聯農帶農機制的不斷完善,這條甜蜜產業鏈條必將更加堅韌、高效。
綠淼公司規劃著更廣闊的土地流轉和西瓜全鏈條發展;定襄農富合作社的“空中西瓜”技術有望在更多地方開花結果;奇村鎮加禾村的富硒西瓜種植與多元市場模式正穩步推進。一顆顆從忻府區現代化大棚和富硒瓜田、定襄縣立體“瓜林”中孕育出的忻州西瓜,不僅是饋贈市場的甜蜜果實,更是驅動農業增效、農村變美、農民致富的強勁引擎。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忻州西瓜產業的“三駕馬車”,正承載著科技、品牌與共享的力量,向著更加甜蜜的共富未來,穩健馳騁。
策劃:王國梁 李春平
圖片:由文中各相關公司提供
文字:劉鑫林
設計:馬瑞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