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代縣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處處涌動著創新突破的熱潮。走進久力科技的機械加工車間,激光打孔設備正高效運轉;金隅臺泥公司里,秸稈進入熟料生產線的分解爐后,搖身一變成為替代原煤的“綠色燃料”;雁門山酒業則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生物發酵技術進行了深度融合。作為該縣“制造”“建材”“黃酒”三大產業鏈的重點企業,三家企業呈現出各具特色的轉型發展樣本,正共同繪就代縣產業躍升的嶄新圖景。

雁門山酒業有限公司大樓。
金隅臺泥(代縣)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秸稈“變廢為寶”技改挖潛增效
在代縣的田間地頭,一些曾令農戶感到困擾的玉米秸稈,如今有了“新去處”——一輛輛貨車將捆扎整齊的秸稈運進金隅臺泥(代縣)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廠區,經過處理后,送進熟料生產線的分解爐,成為替代原煤的“綠色燃料”。
這家坐落于代縣雁門關鎮西瓦窯頭村,以水泥生產為主的環保型企業,通過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山西省創新型中小企業認定,被納入省級綠色制造名單,并榮獲山西省智能制造示范企業等多項榮譽。
過去,傳統水泥廠一度被打上“能耗大戶、碳排放元兇”的烙印,而金隅臺泥代縣公司,正用實踐改寫著這個“身份標簽”。目前,該公司已建立起穩定的秸稈收集渠道。在熟料生產線中,玉米秸稈燃燒產生的熱量可替代生產10%的原煤發熱量。
“公司計劃全年焚燒3萬噸玉米秸稈,這相當于替代了12129噸原煤。通過替代這些原煤,預計可減少26599.5噸的碳排放量。”公司生產部負責人算了一筆賬,“不僅降低了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能源成本也跟著降了下來。”而秸稈灰分被摻入水泥熟料后,經過嚴格檢測,完全不影響煅燒質量,真正實現了“點廢成金”。
聚焦生產環節中的核心痛點,公司精準施策推進技術優化。近期,以水泥磨提產增效為突破口,該公司針對入V選溜子角度偏小、穩流倉離析等問題,實施一系列技術改造,更換四通道溜子并加分料板、鏈幕,自主研發防離析裝置,優化粉煤灰輸送方式等。
“經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優化措施,現在水泥磨的平均臺時產量達到231.93t/h,是歷史最優水平;同時電耗從27.99kW/h降到24.76kW/h,真正實現了提產和降耗的雙重目標。”公司水泥車間負責人介紹道。
在綠色轉型發展這條道路上,該公司持續奮進、從未停歇:成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加大新材料應用,研發低碳產品,淘汰落后工藝和高耗能設備……2024年,公司組織實施了電機能效提升計劃,依次將生料車間油站電機、熟料車間油站電機、羅茨風機、收塵風機等設備用電機更換為超高效節能電機。
如今,走進公司的廠區,目之所及,全無傳統水泥廠“黑煙滾滾”的場景,取而代之的是“秸稈進車間、電機轉得穩、煙氣排得清”的新景象。
“我們還要處理退林還耕的樹枝、葵花稈,甚至紡織品廢料,讓更多‘廢棄物’變成‘燃料’。”公司總經理馬連伍說,“綠色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我們要一步步走下去,踐行作為國企的使命擔當,為保護環境添磚加瓦。”
雁門山酒業有限公司:
“非遺+科技”古老黃酒注入新活力
在雁門山酒業有限公司敞亮潔凈的生產車間里,一罐罐黃酒排列整齊,縷縷酒香撲鼻而來,琥珀色的酒液即將完成發酵流程。“釀造時,部分產品會進行成分改良,讓酒香層次更豐富,從而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偏好。”車間負責人笑著介紹。
該公司成立于2020年,位于代縣上館鎮橙草溝村西,擁有黃酒生產車間、灌裝車間及省級黃酒工藝研發中心等,主要產品有“漢、唐、宋、元、明、清”系列黃酒等,產品銷往山西、江蘇、北京等地。
作為代州黃酒專業鎮主要企業之一,該公司集生產、銷售、科研等于一體,以“傳統工藝+智能科技”模式走上轉型發展之路——左手傳承非遺技藝,右手注入科技基因。公司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致力于傳承代州黃酒傳統文化和振興代州黃酒產業,促進代州黃酒高質量發展。
“過去釀酒憑經驗、靠感覺,現在通過智能化系統,讓老祖宗的智慧也搭上了科技快車。”技術人員感慨道。在省級黃酒工藝研發中心,公司建立的“數字酒窖”,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生物發酵技術進行深度融合,讓非遺釀造在數字時代實現了更為精確可控的“新生”。
創新之路上,企業選擇開放協同。多年來,與山西農業大學、山西中醫藥大學展開跨界合作,共同研究“一種利用中溫大曲生產的營養五糧黃酒及制備方法”“采用中溫大曲生產傳統型半干型黍米黃酒的生產工藝及技術”“研制功能性黃酒”等課題,催生出“苦蕎五糧”等功能性新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和省農業農村廳授予的“晉品·晉釀”稱號等榮譽,產品“代州黍米黃酒”榮登“山西精品”榜。從半干型黃酒到半甜型黃酒,隨著釀造技藝的不斷完善,公司酒類品種日益多元,越來越多的創新研發試驗正為古老黃酒注入契合現代健康理念的新活力。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探索釀造高品質黃酒的技術,尤其注重運用現代科技對傳統黃酒釀造方法進行改造,力求釀造出深受大眾喜愛的高品質黃酒。”公司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從實驗室的功能性新品研發,到生產線的智能化管控……在傳承與創新的協奏中,一段段關于雁門山黃酒的新故事,正在徐徐醞釀、流淌。
代縣久力科技制造有限公司:
出口創匯3.42億元,數智化轉型成效顯著
在當今數字化浪潮中,企業的數智化轉型已成為提升競爭力的關鍵路徑。代縣久力科技制造有限公司正通過積極引入先進的數智技術,全方位激發新質生產力,在轉型發展的道路上大步邁進。
久力科技制造有限公司坐落于代縣工業園區,是園區首家入駐的企業,2024年成功納入規上工業企業。公司致力于打造高端智能礦山裝備制造、廢舊汽車回收及拆解的循環化產業集群。先后成立了久力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尖峰科技(代縣)有限責任公司和上電港華新能源有限公司,積極構建產業鏈梯度培育體系,推動產業鏈擴面提質。其中,久力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實施的報廢車拆解和廢鋼回收利用項目總投資3億元,年可回收報廢汽車5萬輛、廢鋼4萬噸;尖峰科技(代縣)有限責任公司實施的金屬加工處理項目使用先進滲氮處理技術,預計投產后年產量可達5000噸,實現利潤500萬元;上電港華新能源有限公司18.14MW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建成后,年發電量達2500萬度,可解決企業40%用電量,年節約標準煤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17萬噸,助力企業綠色發展。
公司本著順應自動化、智能化控制發展趨勢,致力于打造世界先進、國內一流水平的礦山智能化企業,為礦山行業綠色高效節能生產出先進的采選設備。此外,為突破傳統管理模式,2024年9月,公司與智邦國際簽約,引入一體化ERP天工系列,開啟數智化轉型之旅。銷售人員可通過手機隨時隨地錄入客戶信息、查詢庫存并提交訂單,訂單信息自動同步至生產、采購、財務等各個環節,如同為企業裝上了“智慧大腦”,各部門協同效率大幅提升。
如今,走進久力科技制造有限公司,數智化成果隨處可見。激光打孔設備以每秒數次的頻率精準作業,日打孔量穩定超7000件;生產線旁的智能數據屏實時跳動著產量、能耗、合格率等數據;激光切割臺前,工人通過電腦終端輸入參數,激光束便如“手術刀”般穿梭,每日可高效切割2至5噸物料……數智化助力企業產品成功打入海外市場。
目前,久力科技制造的15億元投資項目正在加速推進,預計年產值達86億元的高端裝備基地已初現雛形,全球領先的超大振動篩生產線進入調試階段。公司自主研發的球形磁選機等智能裝備還遠銷海外,2024年出口創匯達3.42億元。
在數智化的驅動下,久力科技制造正向著高端化、智能化的目標加速前行。
策劃:王國梁 白雪萍
攝影:范琛等
文字:白雪萍 趙丹琦
設計:狄芳娟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