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越來越多90后,尤其是95后年輕人告別傳統的“畢業就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邊是數量創新高的高校畢業生,一邊是受疫情影響調整招聘計劃的用人單位,壓力之下,2020年應屆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更加凸顯。有調查顯示,8%的畢業生選擇“慢就業”。雖然,這只是很小眾的一種選擇,但近年來輿論場上的熱議,說明它已經成為一種值得注意的社會現象。(9月20日光明日報)
當大多數高校畢業生為找工作而焦急忙碌時,有一小部分學生既不著急就業,也沒有繼續深造,而是選擇去游學、支教或者進行創業考察等,慢慢考慮人生道路。這種不走尋常路的“慢就業”方式,在以前往往不被社會接受,被冠以“不務正業”“頹廢”等貶義詞,如今社會則更為寬容,不再將“畢業就工作”當成唯一模式,更為尊重畢業生的自主性,視“慢就業”為多元化就業模式下的一種小眾化選擇。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經濟結構和就業模式逐漸趨于多元化,很多新行業、新職業不斷涌現,勞動者的擇業空間、自由度越來越大。而且,由于各行業市場競爭的加劇,內外部不確定因素的增多,導致行業、企業的興衰周期縮短,一些看似風光的領域,往往數年時間就凋零了,令從業者的職業前景陷入不確定性,跳槽、失業、再就業成為常態化現象。
因此,在工作難以“從一而終”“鐵飯碗”變成“瓷飯碗”的時代大背景下,以往“畢業就工作”模式的短板隨之凸顯,很多人逐漸認識到,找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應考慮清楚發展前景,避免短視帶來的風險。而且,現在畢業生愈發重視職場規劃,認識到職場也是一種“長跑”,搶跑、快跑未必就能成功,還要拼耐力、
能力、時機,有時候選好“跑道”更重要。
越來越多的90后、95后選擇“慢就業”,在畢業后參加實習、做志愿者或游學等,在接觸和了解社會的過程中,對未來的職業發展作進一步的思考,體現了群體對選擇自我發展方向越來越強的責任感和更加審慎的態度,這也是社會多元化發展趨勢的一種體現。何況,相對家庭壓力沉重的中年人來講,年輕人的試錯成本較低,在職場早期多考慮下擇業范圍,多嘗試一些工作種類,逐漸找到適合自己興趣和能力的職業,更有利于長遠的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慢就業”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對個人發展的影響有差異。主動采取“慢就業”的畢業生,一般都有自己的規劃和想法,按照個人計劃逐步落實,雖然前期慢一些,但在正式進入職場后,往往能夠快速適應和發展;被動“慢就業”的,主要是迫于就業市場不好、專業不匹配等,如果不加以重視的話,容易演變成“懶就業”“不就業”的后果。
因此,社會各界在對“慢就業”施以寬容態度,接受就業多元化、小眾化的現象之際,也要對“懶就業”“不就業”等現象加以防范。可以采取家校聯動、職業規劃設計、心理輔導、校企合作等方式,幫助畢業生拓展就業空間,鼓勵畢業生多嘗試、多選擇,逐漸在社會上通過歷練,找尋到適合自己的職場道路。(江德斌)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