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今年是我國“十四五”開局之年,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我們將面臨新挑戰、肩負新使命,必須以奮發向上的新風貌、舍我其誰的新氣魄,凝心聚力開創新業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繼續奮斗。先進模范是我們奮斗道路上的精神引領、實踐表率,全社會理應尊崇先進模范,效仿榜樣楷模,在新時代新階段弘揚新風尚、展現新氣象。
尊崇先進模范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長河中,積極倡導通過樹立榜樣、楷模涵養教化民眾,進而實現“德治天下”的社會理想。儒家至圣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孟子·告子章句下》有言“人皆可以為堯舜”,可要如何才能實現呢?孟子認為,只要照著堯舜的樣子去做就行了。故千百年來,崇德尚賢、效仿榜樣成為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有效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崢嶸歲月里,無論是救亡圖存的革命時期、實干興邦的建設時期,還是奮發圖強的改革開放時期、復興圓夢的新時代,黨中央歷來重視先進模范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各個時期精心選樹各行各業的先進模范,使全社會學有榜樣、行有示范。無論是“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革命先烈張思德、以身制服井噴的大慶“鐵人”王進喜、無私奉獻的“革命螺絲釘”雷鋒,還是當代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抗疫戰場上的“不倒紅旗”鐘南山等先進模范,以及更多出身“草根”、以“身邊人”身份出現的平凡英雄,他們身上涌動著代代相傳的中華民族精神之魂,成為照亮中國精神的耀眼燈塔。
尊崇先進模范是共同理想信念的凝聚。一個民族的復興強盛,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一個社會的和諧穩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不僅需要系緊精神的紐帶,更需要凝聚共同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高尚與遠大決定了個人的人生發展道路,也同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緊密相連。先進模范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體現著真、善、美的特質,精神不缺“鈣”,思想不“迷路”,行動有“指南”,在知、情、意、行等各個方面都發揮出顯著的引領示范作用。如何通過先進模范來實現崇高理想信念的凝聚呢?那就需要強大的價值支撐。理想信念是價值觀最深層的內核,價值觀是理想信念的具體表現形式,理想信念需要通過價值觀的實踐性來得以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社會生活中不斷涌現出的先進模范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榜樣,充分體現著先進性與廣泛性,能夠引領廣泛的價值共識和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引領中國價值的標桿。從實踐的角度看,尊崇先進模范就是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來實現個人與先進模范思想上的統一,通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保持個人與先進模范行動上的一致,在效仿先進模范的過程中將看不見的理想信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尊崇先進模范是新時代奮進的不竭動力。進入新時代,站在世界的角度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新時代給了我們新的歷史任務,也為我們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要求并倡導“要以先進模范引領道德風尚”,這不僅因為先進模范自身的先進性和崇高性,更因為其煥發的無聲感召力和強大凝聚力,能夠激發起每個人心中潛在的道德力量,激發起人人心中奮發圖強的向上動力,從而帶動全民將個人價值實現、家庭美滿小康的小目標同社會發展、時代進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大目標緊密融合。先進模范的產生看似具有偶然性,實則具有必然性。環望我們身旁的先進模范,他們也是從普通人民群眾中走出來,在平凡的事業中一點一滴踏踏實實干出來的。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沖突時,當自我抉擇與人民福祉緊緊相連時,崇高的精神壓倒了現實利益的衡量。正是因為有無數先進模范的舍己為人、舍小家為大家,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才能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全國的疫情防控工作才能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先進模范是彰顯中國力量的肱骨,尊崇先進模范才能使之成為新時代中國發展、中國創造和中國富強的強勁動力和不竭源泉。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新時代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我們當以先進模范為榜樣,增進對先進模范精神、價值的認同,加強對先進模范實踐的效仿,在全社會形成尊崇先進模范、爭當先進模范的新風尚,大力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新時代展現新氣象、取得新成就,使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可堪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奮進新時代、建功新時代貢獻力量。(作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馬克思主義學院 臧曉琳 張瑞濤;本文系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沂蒙精神融入山東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研究”〈18CKSJ02〉和“融媒體時代沂蒙精神傳承與創新發展研究”〈17CYMJ1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