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祭月、賞月、吃月餅等節日習俗也都與月亮相關,寄托的是對家的念想、對團圓的期盼。從古至今,文人墨客留下了諸多詠嘆中秋的名篇名章,大多都離不開家國情懷,通過描寫月亮的陰晴圓缺,實質上映照了人生起伏的悲歡離合,這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深沉感念以及不絕如縷的文化鄉愁。
傳統佳節不僅是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也承載著一個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跨過時間的長河,如今人們的交通出行已經十分便捷,時空距離被大幅縮進,但出于學習、工作與生活等種種原因,依然有不少家庭處于分離狀態,傳統節日恰好給了漂泊的人們提供了團聚的契機和理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家國情懷永不褪色,尤其是在代表“團圓”的中秋佳節里,應當積極為每個家庭的團圓創造機會,讓人人都能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享受到家庭的溫暖、親人的關愛、團聚的幸福,從而激發更多克服困難坎坷、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
傳統佳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追求團圓的同時,也不能淡忘節日的文化底蘊。蘊藏于中秋節等傳統佳節中的文化記憶,是傳統文化的積淀和傳承,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在團圓中品悟親情與溫暖,也要喚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了解,通過舉辦祭月賞月儀式、舉行經典詩文詠誦會、舉辦花燈展覽等傳統習俗活動,讓人們在“且喜人間好時節”的氛圍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擦亮屬于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標識,激發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結合的時代活力,同樣具有十分重要和長遠的意義。
中秋節的傳統之“脈”中,有著中華精神之風、中華民族之根、中華文化之魂,但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一度被淡化,節日的形式變得單調、意義變得淡薄,傳統佳節蘊含的精神、價值與能量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現。傳統佳節不是孤寂的狂歡或是簡單的聚會,不能簡單把節日等同于假日,而是要激活共同回憶、激發精神共鳴,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這樣才會讓節日變得更加有意義、更加有活力,使跨越時空的思想理念、價值標準、審美風范得到賡續傳承。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