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高中生國慶假期兼職保潔員掙1400元”的事,上了微博杭州同城熱搜。
據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報道,高中生施更順為了幫父母減輕負擔,利用國慶長假兼職做保潔員,在西湖邊的湖濱步行街掃地撿垃圾,一天200元,7天能掙1400元。
小施身上至少有兩點非常值得稱道。第一,當然是他為父母分憂的舉動。小施的爸媽都是安徽人,來杭州打工十五六年了。母親是保潔員,爸爸干的也是體力活,顯然,爸媽的艱辛,兒子小施是看在眼里的。一家人靠辛勤的勞動在大城市安了家,扎下腳跟,這是頗為不易、很有勵志精神的事。小施打工賺的錢雖然無須交出來貼補家用,但他用這種方式攢自己的生活費,不用開口要錢,已經是在為父母分憂了。
第二,則是他面對勞動的態度。在這個年齡,他能夠穿上一身保潔員的制服,坦然走在湖濱步行街這樣人流密集的街頭,表明了他具有高于不少同齡人的價值觀——勞動不分貴賤,也表明他對自立有著深刻的認識。不說別的,大手大腳花錢這個同齡人常有的毛病估計他就不會犯,自己一步步掃地賺來的錢,每一分都滲透著汗水,用起來自然會慎重許多。
小施的自立和自律,收獲無數點贊。但這件事之所以引起這么多人的關注,還在于它涉及的教育問題。小施的懂事,有著超越同齡人的成熟,這種成熟若放在經濟條件優越的城市孩子中,的確是種不可多見的品質。顯然,大家都看到了這種品質背后的巨大價值,有可供借鑒的意義。
“雙減”以后,之前那種學業占據孩子絕大多數時間的局面已經改變,大家面臨著接下來的路如何走的問題。如何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空間,如何給孩子規劃一條健康成長的道路,是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
小施身上體現的這些閃光點,以及他的成長足跡,正好可以成為這個問題的答案之一。不管是高中還是大學,都是積累人生經驗、養成正確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一個人在走入社會之前,有社會實踐、勤工儉學的經歷,一定有助于他認識社會,了解社會,也有助于形成對自己對他人的客觀評價,從而養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不是物質,不是優越的生活條件,甚至不是各種機會,而是一種能從各種紛擾中走出一條路的品質,這是需要在書本之外在生活中不斷磨礪才有可能形成的。(高路)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