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辦國辦印發《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糧減損舉措更加硬化實化細化,推動節糧減損取得更加明顯成效”,采取綜合措施降低糧食損耗浪費,堅決剎住浪費糧食的不良風氣。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豐收背后凝結了幾代中國人的不懈努力。本來,一粒米需要花費艱辛勞動,經過很多環節才能抵達我們的餐桌。除了生產零售環節的損耗,糧食經過千辛萬苦上了餐桌之后,依然遭受驚人的浪費。
2018年《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數據顯示,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93克/餐,浪費率為11.7%。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家糧食局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生產的糧食中有35%被浪費,其中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餐桌上的浪費,實在驚人。
這是一組令我們慚愧的數據。自古以來,我們的先人牢記“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訓,遵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但在物產豐富的今天,糧食卻遭到如此糟踐。
今年4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表明糧食浪費現象已引起全社會關注。畢竟,“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
我們要看到,在糧食單產屢創新高的同時,穩產增產難度越來越大,糧食供需長期處于緊平衡的狀態。節糧減損,杜絕餐桌浪費,有利于緩解糧食穩產增產壓力,有效提高糧食供給能力。都說節約是另一種方式的增產,這個節約,不僅是糧食生產部門要在生產收獲加工運輸環節上杜絕浪費,還要我們每個人從自身做起,克服一些所謂的“面子”等陳腐觀念,杜絕餐桌浪費。正如《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提出的那樣,鼓勵引導餐飲服務經營者主動提供“小份菜”“小份飯”,鼓勵單位食堂預約用餐、按量配餐、小份供餐、按需補餐,鼓勵家庭按需采買食品等。這種行動自覺,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需要落實在一粥一飯、一事一物、一朝一夕上。
對待糧食,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農業科學家們的忘我付出,感恩農民的辛勤勞作,感恩地球母親的饋贈。讓節約糧食成為我們的共識,做一個有“糧”心的中國人。(項向榮)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