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我們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發揮著強大的教育、激勵、引領功能。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更要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
黨的戰斗力、生命力、創造力很大程度上來自于黨的精神力。黨的百年征程,條件越是艱難,越是要迎難而上;形勢越是嚴峻,越是一往無前;壓力越是巨大,越是沖破阻礙;挑戰越是尖銳,越是勇于拼搏。百年征程造就了黨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斗爭精神、革命精神。偉大建黨精神是百年來推進民族復興的偉大力量,在民族復興新征程上更要發揚光大。民族要富強、要復興,就要形成強大凝聚力。執政黨對此具有導向和引領作用。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領導核心。黨對實現民族復興的領導作用,不僅表現在政治上組織上的領導,而且表現在思想上精神上的引導。
偉大建黨精神,由于其先進性和先鋒性、人民性和無私性,在全民族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感召力和號召力,成為全體人民心中的精神高峰。新征程上,偉大建黨精神越是弘揚光大,中華民族凝聚力就越是強大。比如,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抗疫斗爭中鑄就的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在脫貧攻堅偉大斗爭中鍛造形成的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都使中華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強。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中涌現出的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犧牲和奉獻,立起了民族復興的精神楷模。紅軍長征時“半條被子”的故事,讓貧苦農民懂得了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是為了誰。焦裕祿是踐行偉大建黨精神的楷模,蘭考人民和全國人民從焦裕祿身上,看到了黨的領導干部是一心為民的好干部。9500多萬共產黨員、各級領導干部,在傳承和踐行偉大建黨精神上走在最前列、做出好樣子、干出新業績,就能夠高高立起民族復興的精神旗幟。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新形態,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新形態。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就明確要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堅持和發展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于一體的文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支撐,貫穿于其他文明領域之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明新形態的顯著標志。偉大建黨精神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塑造精神文明新形態的標識性因素。
偉大建黨精神是我們黨在新征程上戰勝風險挑戰的精神底氣。中國共產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在應對各種困難挑戰中,我們黨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新征程上,絕不會是風平浪靜、一帆風順的,必須準備有效應對新的重大風險和挑戰。改革開放以來的應變局、平風波、戰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機、控疫情等,我們黨戰勝了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仍然要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勇于戰勝一切風險挑戰。只要我們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全黨團結一心,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夠合力抗擊風險挑戰,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據《紅旗文稿》2021年第18期)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顏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