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寧波市慈善總會收到一封厚厚的掛號信。信的署名是“順其”,落款地址則是不存在的寧波市中山路1號。信封里依舊是一疊厚厚的匯款收據,共107張,總計105萬元。這個神秘的匿名捐款人正是“順其自然”,這已經是他連續第23年向寧波市慈善總會捐款,累計捐款1363萬元。
如此神秘又大手筆的公益慈善捐款,引起了當地民眾乃至全國網友的廣泛關注。尤其是隨著捐款年數的延長,捐款數額的增加,附著于背后捐款人身上的神秘感也與日俱增。按照多數人的普遍心理,越是神秘的東西,就越想知道答案和真相。因此很多網友紛紛出主意,希望幫助當地有關方面找出背后真正的捐款人。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如火如荼的信息時代,找到“順其自然”或許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雖然許多人對誰是“順其自然”充滿了好奇和敬意,但大家就尊重匿名捐助者“隱形慈善”達成了共識。通過媒體公布每一筆善款的用途,說到底就是對隱形慈善的尊重與回應。
這個世界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千差萬別。有的人喜歡熱鬧,有的人喜歡安靜;有的人熱衷名利,有的人生性淡泊;有的人高調,有的人低調……尊重“順其自然”低調行善的權利,呵護“順其自然”壞事不做、好事不說的自由,不僅守護了愛心,也能激發更多潛在的慈善能量。
伴隨著經濟市場化、人口流動化,不同的人們在市場中擁有不同的機會和待遇,在生存生態上存在著鮮明反差。連續23年捐贈1363萬元,“順其自然”的財富積累要比普通人多一些。可是,只要有向善之心,不管富人窮人,都可以切實地裨益他人,點亮和溫暖陌生人的內心世界。
前不久剛剛去世的廈門大學校友周詠棠先生,平日節衣縮食,卻慷慨捐助母校,資助寒門學子。湖南長沙有位環衛工,每月捐款50元做公益。雖然每個人能力有大小,人生際遇有差異,但慈善公益不應該以捐款多少論英雄。“順其自然”之所以打動人心,不僅是因為年復一年的堅持,也因為愛心自然流淌的與人為善。
一年又一年,“順其自然”的愛心捐贈如期而至。為了避免被他人發現,“順其自然”用心良苦。可不論是虛構落款地址,還是為了避免署上真名每張匯款單都不超過1萬元,抑或每年都在11月底12月初匯出捐款,在互聯網時代,面對這樣與眾不同的客戶,通過金融機構或有關方面查找“順其自然”并非不可能。尊重“順其自然”的心愿,共同呵護隱形慈善,“順氣自然”不僅感動了一個城市,也帶動了許多市民參與到隱形慈善之中。
慈善并非成功人士的專利,也并非只有炫耀式、作秀式的呈現方式;慈善不僅需要“富人之力”,也需要“人人之力”。從能做的事情開始踐行慈善,用自己喜歡的渠道參與慈善,將愛心善行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使之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才是一種成熟的姿態。這一點,在“順其自然”的隱形慈善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讓我們以“順其自然”為榜樣,讓隱形慈善成為更多人的精神坐標和價值追求,成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黃慧)
(責任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