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雜糧在中國,中國雜糧在山西。山西擁有7大類120多種雜糧,種植面積1500萬畝左右,約占全國的1/10。全省雜糧生產歷史悠久、品種豐富、品質優良,享有“小雜糧王國”的美譽。省委財經委第二十八次會議指出,建設全國雜糧優質種業基地,對我省實施農業“特”“優”戰略、推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和種業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種優則糧豐。種子是糧食之基,良種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具有關鍵作用。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和用種大國,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高度關注種業發展問題,多次為我國種業改革發展指明方向。目前,我國自主選育品種播種面積占95%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為糧食連年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了有效支撐。我國雜糧研究與雜糧產業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也存在一些作物單產較低、雜糧基礎研究薄弱的情況。
建設全國雜糧優質種業基地,自主創新是關鍵。山西農業的出路在于“特”和“優”,雜糧“特”“優”的突破,關鍵在于種子。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我們要圍繞培育一批市場認可度高的優良品種,打造晉中國家農高區(山西農谷)雜糧保護利用中心和創新高地,優化整合全省有關雜糧重點實驗室,引育雜糧科研人才團隊,不斷提升我省種業科技攻堅力量。
建設全國雜糧優質種業基地,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是基礎。增強我省種業發展的競爭力,既需要通過增加投入,開展重大技術的聯合攻關,更需要完善科研保障,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種業長期持續發展奠定制度基礎。要全面優化種業市場環境,完善種業市場法律制度,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同時,要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引領現代農業技術變革。創新育種模式,推動科企深度融合,打造科技型雜糧企業,逐步建立健全以種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商業化育種體系。要從實際出發制定貫徹落實方案,充分發揮各項優勢,加快補齊種質資源利用、良種繁育基地、種業管理體系等短板,推進有機旱作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全國雜糧優質種業基地。
種業發展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既要重點突破,也要久久為功。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資金投入、產業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政策支持,加強評估檢查和考核評價,持續創優雜糧產業發展環境。我們要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對雜糧“特”“優”品質形成的原因進行持續探究,力爭在雜糧品質育種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讓一粒粒好種子長成農民的致富希望,鞏固農業發展大好形勢,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不斷提升我省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王立忠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