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煙火清明”為“低碳清明” |
2022年04月06日 10時36分 新華日報 |
又近一年清明時,春風落日萬人思。各地紛紛通過開通網絡祭掃平臺、創建紀念空間云祭祀、提供代客祭掃服務等,引導大家以多種方式寄托哀思。3月18日—26日,江蘇省共開通網絡祭掃平臺58個,網絡祭掃超過41萬人次,曾經“小眾”的云祭掃,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呈現出點多面廣頻發特點,國內新增本土感染者數量仍處于高位。江蘇地處長三角中心地帶,交通便利,人口流動性大,如果大家攜家帶口扎堆去現場祭掃,肯定會增大聚集性疫情風險。提倡云祭掃,就是為了在鞏固疫情防控成果、減少聚集性感染風險的同時,引導大家合理寄托哀思。 隔屏追思遙拜先祖,也是為了把“煙火清明”變成“低碳清明”。有記載認為,“清明”二字得名于這一時節“萬物皆潔齊而清明”,換言之,清明節本身即蘊含著文明、綠色之意。但清明節焚燒紙錢等傳統祭祀方式,讓清明節不再那么“清明”。根據中消協的信息,我國每年在清明節期間用于祭祀焚燒的紙張達千噸以上,清明節當天全國“白色浪費”高達100億元。另據統計,2010年至2019年,在已查明火因的森林草原火災中,由人為原因引發的占97%以上,其中祭祀用火居首位。因此,即便排除疫情因素,從杜絕引發火情、避免污染大氣、踐行低碳理念等方面考慮,也要大力提倡更“清明”的祭掃方式。 不可否認,云端祭掃的確少了一些現場感,對老一輩人來說,可能一時半會接受不了。但在注重外部防疫、環境保護的前提下,兼顧公眾心理訴求,無論是云祭掃還是代祭掃,這些新型祭掃方式的推廣過程,都是引導公眾從關注實物實地祭掃,到注重傳承慎終追遠文化本身的過程。“心祭”勝于“形祭”,只要能寄托哀思,又何必拘泥于形式呢?(韓宗峰) (責任編輯:梁艷)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