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和2020年視察山西時,對汾河治理與修復作出重要指示。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調研期間,深入山西瑞光熱電有限責任公司,聽取山西省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和企業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等工作介紹。我們要扎實推進“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一體推進治山治水治氣治城,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有序實施碳達峰山西行動,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山西。
2022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山西考察調研,深入山西瑞光熱電有限責任公司,聽取山西省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和企業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等工作介紹。他指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但這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等不得,也急不得。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是時代所需,更是民生所指。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一體推進治山治水治氣治城,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有序實施碳達峰山西行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推動美麗山西建設,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保護生態環境,持續提升山西生態質量
經過艱苦奮斗、不懈努力,山西的大氣、水、土壤等質量明顯提升,水沙治理成效顯著,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綠化面積進一步擴大,大氣質量持續改善,河流水質逐漸提升。
堅持系統觀念,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治理之道,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大規模營造生態林,多樹種配置景觀林,實施特色經濟林基地建設工程、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等,筑牢太行山呂梁山綠色生態屏障,推進采煤沉陷區和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深入實施汾河等七河及湖泊、大泉、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統籌推進全省特別是黃河流域堤防建設、水庫除險加固、河道整治、灘區治理等重大工程。
采取精準措施,強力推進汾河生態治理。山西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汾河治理與修復的重要指示,多措并舉、積極作為,汾河生態明顯改善,錦繡太原城的美景正在變為現實。制定《山西省汾河保護條例》,以汾河為重點推進“七河”全流域生態治理,讓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護衛華北水塔。統籌推進汾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工業污染、城鄉生活污染防治和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強化排污口等污染源管理,加強汾河上游產業管控,加大造林綠化力度,著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確保汾河水質持續穩定好轉,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
推進減污降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扎實措施預防大氣、水、土壤等污染,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馳而不息推進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加強大氣污染治理,持續開展柴油貨車、工業爐窯、揮發性有機物和揚塵專項整治,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加強重污染天氣預警能力建設,深化重污染天氣績效分級和差異化管控。加強水污染治理,深入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強化經濟技術開發區等水污染治理,加快推進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加快城鎮雨污合流制管網改造。加強土壤污染治理,強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推進農用地土壤環境保護與安全利用,以減量化、資源化的原則開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加強制度約束,護航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生態文明治理體系,爭創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努力闖出一條北方生態脆弱地區綠色發展新路子。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各項任務,有序實施碳達峰山西行動,構建山西碳達峰碳中和“1+X”政策體系,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同步提速。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全面落實“三區三線”“三線一單”。完善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制度體系。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行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
實施創新驅動,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進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低碳循環化改造,著力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綠色能源體系等,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
堅持綠色轉型,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尊重市場規律,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全力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推進減排降碳,促進一二三產綠色發展。在農業領域,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建設高標準農田,推廣節水灌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技術,構建環境友好型農業體系。在工業領域,加快推動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綠色低碳工業體系。在服務業領域,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根據市場需求提供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等金融產品。
以“雙碳”為牽引,構建綠色能源體系。以“雙碳”目標為牽引深化能源革命,著力穩產保供,促進優化升級,推動綠色發展。抓好煤炭智能綠色安全開采和清潔高效深度利用,大力度推進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積極有序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氫能等新能源,扎實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干熄焦發電、匯集站等方面重點項目,推動傳統能源和新能源清潔能源優化組合,推動我省由傳統能源大省向新型綜合能源大省轉型。
堅持融合發展,構建生態經濟體系。堅持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實現生態環境高標準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向推動、互促互進。大力培育發展生態環保產業,推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將“金山銀山”變為“綠水青山”。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綠色生態成為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把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作為推進生態省建設的有力抓手,以市縣為重點開展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培育打造一批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典型。
鼓勵人人參與,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
全省上下都要主動踐行綠色理念,培育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自覺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為美麗山西建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樹立綠色消費觀念。從自身做起,從衣食住行等領域的點點滴滴做起,購買節能電器、參與光盤行動、做到人走燈滅、采取騎自行車等綠色出行方式等,踐行簡約適度的生活方式,讓綠色低碳成為生活新風尚。運用網絡、廣播、電視等多種途徑開展低碳環保宣傳,動員廣大群眾主動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倡導綠色出行方式。與傳統出行方式相比,綠色出行是一種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減少污染,又益于健康、兼顧效率的出行方式。綠色出行是生態、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良好體現,是改善空氣質量、減少城市交通擁堵、促進全民健身運動開展的重要舉措。通過完善公交及軌道交通服務、大力推廣公共自行車使用、活躍新能源汽車市場、建設綠色出行友好環境等方式,讓更多人自發自愿選擇綠色出行方式。
培養綠色生活習慣。鼓勵參與義務植樹,形成人人愛綠植綠護綠的文明風尚。普及垃圾分類知識,主動參與垃圾分類,為后續的垃圾收運和處置打下堅實基礎。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推動生活全領域、全過程的綠色化升級。通過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把生態文明建設轉化為全民自覺行動。(作者:山西省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副所長 雷豪)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