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動麥田千重綠,不負初夏好時光。近日,在第十九屆中國國際糧油博覽會優勢特色產業縣授牌儀式上,山西農產品再次迎來高光時刻,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正式把“中國黍米之鄉”授予繁峙,把“中國年饃之鄉”授予霍州。這兩張“國字號”農產品品牌花落山西,可謂實至名歸。要抓緊契機,乘勢而上,把這些金字招牌做得更大、擦得更亮、叫得更響。
山西是農業特色資源大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西農業的出路在于‘特’和‘優’”。近年來,全省全鏈條推動農業“特”“優”發展,圍繞三大省級戰略、五大平臺、十大產業集群,建立完善“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體系,積極打造晉字號特優農產品品牌,一批優質的晉糧、晉菜、晉果、晉肉、晉藥叫響全國,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其中,不乏涌現了一批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如大同黃花、沁州黃小米等品牌入選中國百強,稷山板棗、隰縣玉露香梨等品牌入選全國名特優新產品名錄,翼城珍珠玉米、澤州芹菜入選全國十大優異農作物種質資源。忻州是全省雜糧主產地和核心區,被中國糧食協會命名為“中國雜糧之都”,近幾年先后榮獲“中華紅蕓豆之鄉”“中國藜麥之鄉”“中國亞麻油籽之鄉”“中國甘甜紅薯之鄉”“中國高原莜麥之鄉”“中國甜糯玉米之鄉”“中國黍米之鄉”等國字號稱號。“一都七鄉”的美譽令忻州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去年春天,“忻州雜糧走進雄安”展銷,300余種雜糧產品在京津冀大放異彩。
質量興農、標準立農、品牌強農。品牌打造是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環節,也是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即“三品一標”的題中之義。省委書記藍佛安近日在晉中調研鄉村振興時強調,推動我省農業“特”“優”發展,要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產地集中、向園區集中、向特色專業鎮集中,深度謀劃、統籌抓好品牌打造和宣傳推廣,讓山西的南果、中糧、北肉、東藥材、西干果更好地“走出去”。以黍米種植為例,黍米是代州黃酒的重要原材料,代州黃酒入選全省首批省級重點專業鎮。到2025年,忻州市優質黍米種植基地面積將達到20萬畝以上。繁峙縣應充分依托“中國黍米之鄉”特色資源,全力做好黍米種植,與代州黃酒專業鎮建設相互助力,充分打造“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全鏈條發展格局,有力帶動特色農業與專業鎮高質量發展。
無獨有偶,此次捧回“中國年饃之鄉”榮譽牌匾的霍州年饃也應搶抓重大發展戰略機遇,深入推動“霍州年饃”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精心打造了“霍嬤嬤”區域公共品牌。享有“舌尖上的美食、指尖上的藝術”之稱的霍州年饃不僅是山西特色農產品,而且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目前,霍州市從事年饃生產加工的工廠、作坊達到120余家,產量突破2000萬公斤,銷售額達到了1.5億元,創造了5000多個就業崗位。進一步把小饃饃做成大產業,把霍州年饃打造成老百姓的“致富饃”,仍需要全力推動霍州年饃產業化、集群化、標準化發展,并加強文化賦能,挖掘非遺飲食文化,讓霍州年饃真正成為全國人民的吉祥饃、喜慶饃、幸福饃。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中國黍米之鄉”“中國年饃之鄉”等“國字號”殊榮為我省特優農產品帶來了積極深遠的影響。要持續修好品牌“外功”,練好品質“內功”,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全政策鏈扶持,以“特”“優”戰略引領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陳力方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