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山西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是我們的自信之源。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講話,讓我們備受鼓舞、倍感振奮。作為文化、文物大省,必須牢記囑托,落實好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深入研究闡釋三晉文化中蘊藏的中華文化基因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從垣曲“世紀曙猿”到芮城“西侯度圣火”,從襄汾“丁村遺址”到“陶寺遺址”,從云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文化,到運城鹽湖獨特的人文歷史資源和生態資源等,都要充分挖掘和利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次蒞臨山西考察,5月16日在運城博物館考察調研時強調:“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這為我省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記囑托,勇毅篤行。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要求,認真落實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扎實開展重點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加大考古人才培養力度,加強與考古科研機構的交流協作,全面提升我省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為實證我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更多貢獻山西力量。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自1990年舉辦至今,山西共有17個考古項目成功入選,充分彰顯山西作為文物大省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是文物工作者肩負的使命與責任。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建設,著力打造中國文化傳承弘揚展示示范區,開展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示范區創建,深化“云岡學研究”,做好革命文物密集片區整體保護利用工作。
讓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是推動我省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將文物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不斷加大對文物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續為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賦能。加強文物保護科技平臺和文物資源數據庫建設,推動文物安全數字化監管全省一張網、全覆蓋,切實提升文物科技創新水平。多措并舉做好活化利用工作,多種形式講好山西歷史文化故事,加快推進文化旅游融合,以更多元、更生動、更活潑的方式展現文物的魅力。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績顯著,但仍然任重道遠,必須繼續推進、不斷深化。要進一步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在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中貢獻山西力量,充分展示中華文明在三晉大地從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的發展歷程,科學回答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我們就一定能夠更好以文化人、以史育人,交出“展示中國形象、體現山西作為”優異答卷。
徐補生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