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穩社稷,器利農桑。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加快發展,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不斷創新突破,農業機械化取得長足發展。無人駕駛高地噴灑機器人,起壟播種機器人,大豆、玉米復合播種機……節省作業時間、提高作業效率、增加農民收益,一臺臺插上信息化“翅膀”的農機裝備成為農民好幫手。據了解,2022年我省農機化事業發展穩中有進,機械化率達到75%,較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2023年全省農機總動力力爭突破1750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8%。提高糧食生產智能化作業水平,幫助農民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提供了有力支撐。
優良品種的選育,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有力支撐;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機械化、數字化的應用。作為農業的基礎和“芯片”,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也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要充分發揮我省獨特種源優勢,努力破解“卡脖子”問題,做大規模、做優品質,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補齊農機裝備短板,要堅持問題和產業“兩個導向”,一手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一手抓創新體系效能提升。一方面,瞄準“卡脖子”技術難題,著力突破技術裝備瓶頸,找準產業高質量發展急需的產品和技術,加快研發與創新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及產品。另一方面,構建更加系統、完備、高效的農機裝備創新體系,組織“產學研用推”各方優質資源協同攻關,共同推動農機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方向發展,要推進機械化由耕種收向產前產后延伸,加快補齊烘干、倉儲、冷鏈、保鮮、農業機械等現代農業物資裝備短板。同時,在科技、財稅、產業、金融等多方面發揮政策合力,實現項目、平臺、人才、資金的全鏈條全要素支持,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機械化水平,讓“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走得更深、走得更實。
農業現代化,科技是根本性決定性力量。新時代新征程,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時代賦予的偉大使命,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要聚焦特優戰略,堅持科技為先,大膽創新、銳意進取,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踐行到田間地頭上,圍繞產業急需、農民急用,著眼市場需求、消費趨勢,讓更多“好種子”長出“好果子”,把更多科技成果送進億萬農民家。
王早霞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