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時評
□ 馬樹娟
近段時間以來,應急管理部、中央網信部、公安部等九部門正在深入開展安全生產資格證書涉假專項治理工作,力爭通過一系列務實管用的舉措,有效防范遏制假證問題,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專項治理將持續至今年12月底。
安全生產直接關系到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國安全生產法明確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作業環境復雜、風險大的特殊行業的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還應由主管的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部門對其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這些要求旨在有效預防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從業者為了獲得就業機會、提升工資待遇,不是想著如何通過正道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而是試圖用假證在企業招聘中蒙混過關。有需求便會有市場。一些不法分子也從中看到了商機,開始制售安全生產資格假證書。為了讓自家的假證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這些不法分子深諳“做戲做全套”的道理:他們不僅在假證的逼真程度上花心思,還量身定制專供自家假證查詢驗證的假冒政府網站平臺,以此增強假證書的迷惑性。如果企業在用工招聘時把關不嚴,就很容易掉入這一陷阱。
然而,假的終究真不了。這種在安全生產資格證書上造假的行為,不僅涉嫌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觸碰法律紅線,而且會給公共安全埋下重大風險隱患。因此,防范遏制假證問題,不僅要搗毀制售假證窩點,還要順藤摸瓜找出為這些不法分子提供假冒政府網站平臺的團伙,并督促用人單位從源頭把好安全生產證書的查驗審核關。這也是此次多部門聚焦“制、售、購、驗、用”等關鍵環節,開展專項治理的初衷所在。
安全生產大于天,安全生產資格證書不容作假。對于安全生產資格證書涉假問題,相關部門就當通力協作,加強信息共享、開展全面排查,全環節、全鏈條、全要素地予以打擊治理,如此方能讓這紙證書名副其實,真正發揮守護安全生產的價值。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