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資金牽引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我省中部引黃呂梁縣域配套水網工程從等靠財政“輸血”到市場“造血”的改革實踐,不僅解了縣域水網建設的資金之渴,形成“三級供水+特許經營”模式,更蹚出了一條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群眾受益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水網建設的“山西解法”,本質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創新實踐。一是破解融資難題,在嚴控隱性債務前提下確保資金到位,工程建成通水,避免出現“半拉子工程”“馬拉松工程”;二是構建可持續模式,改變了過去省級財政出資占大頭的股權合作模式,在40年特許經營期內,通過使用者付費機制,不僅能夠收回成本,而且實現財政零補貼;三是激發市場活力,通過創新補助方式降低社會融資門檻,廣泛吸引優質社會資本參與,發揮政府、市場和金融機構三方合力;四是形成可復制經驗,探索出項目定位、特許經營方案設計、資金撬動及政銀企合作的“山西方案”。
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精準界定政府與市場邊界,讓國有資本在關鍵處挑大梁,讓社會資本在市場端唱主角,形成風險收益對等機制,從根本上避免了過去依賴政府補貼的運營模式,杜絕了新增隱性債務風險,不僅確保縣域水網“建得成”,更能實現“長受益”,最終達成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同提升。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