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定襄縣宏道鎮晟龍木雕公司的工作室里,“三晉工匠”、山西省第十四屆人大代表劉曉辰正專注地雕刻著一件木雕作品。刀尖流轉間,每一道紋路都體現著匠心獨具的細致與深刻,展現了傳統技藝的魅力,見證了一位基層人大代表的履職擔當。
扎根基層,傳統手藝成鄉村振興新引擎?!白寕鹘y手工業成為鄉村振興主力軍。”這是劉曉辰提出的建議,也是他扎根基層的實際行動。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通過將木雕非遺技藝產業化,培育“非遺守藝人”,實現村民“靠手藝不離鄉”。他帶動家鄉240余名村民人均月收入達5000元,真正讓傳統技藝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經濟動力。
晟龍木雕公司通過建立“企業+農戶”模式,將鄉村振興政策轉化為具體產業行動,實現“文化傳承”與“民生改善”雙贏。通過技術創新將傳統木雕工藝與現代機械生產結合,自主研發數百種機械工具,實現規?;a,為其他非遺項目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
文化創新,讓古建文化“活”起來。劉曉辰以自身木雕藝術實踐為例,強調文創產品需兼顧傳統技藝與現代市場需求。他創作的應縣木塔、佛光寺東大殿等微縮模型,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還通過博物館、高校等渠道宣傳山西古建文化。這種“文化+產品”的模式,吸引游客想要“把山西寶貝帶回家”,既保護了非遺技藝,又賦予其市場價值,推動了文化產業的實體化與市場化。
他秉承傳統又銳意創新,將不可移動的古建筑變為可拆裝、可攜帶的微雕藝術品,讓世人通過微縮模型直觀了解山西古建筑風貌和歷史文明。他的作品曾在央視二套《一槌定音》、央視十套《地理中國》等平臺展示,部分作品被選為山西省外事禮品,通過國際交往傳播中華文化。
法治保障,為文物保護建言獻策。去年,針對《黑神話:悟空》帶動山西古建旅游熱,他提出“保護與利用并重,讓古建‘量變’為‘流量’”的建議,強調要完善《文物保護法》配套措施;建議對古建筑進行科學合理的旅游開發,完善相關配套設施,發揮古建筑的文化、旅游、實用價值;建設數字博物館、優化游客分流機制,推動古建保護與文旅開發的法治化平衡。
“2024年,全網宣傳山西文旅和古建的相關話題閱讀量破百億。此次山西古建的爆火并非偶然,山西在文物保護與宣傳方面持續作了諸多努力?!眲猿奖硎荆瑲v史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蘊含著巨大的潛力與價值。他建議出臺《山西省特色博物館建設實施辦法》,明確對民辦博物館的扶持政策,以填補文化領域立法空白,強化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法治保障。
劉曉辰說:“在調研中我發現山西73%以上的古建筑存在險情,且保護隊伍專業力量薄弱?!弊鳛槿舜蟠?,他建議加強文物保護法的宣傳普及,并推動檢察機關通過公益訴訟等方式督促文物管理部門履職,解決低等級文物因關注度不足導致的保護難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正是劉曉辰對古建雕刻文化的真實寫照,也是一名人大代表的履職印記,勾勒出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的美好未來。(記者 徐國華)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