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幾十年如一日扎根社區,或走在老舊小區的樓梯間、或坐在居民家的板凳上、或守在人大代表聯絡站的桌前,腳步從未停歇。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將“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這句承諾,化作一年數百件民生實事的溫度,成為居民“靠得住”的貼心人。這就是市人大代表、五臺縣西米市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秀珍日常工作的真實寫照。
從浙江經驗到社區“微網格”
“學得越深,才能看得越清、走得更穩。”張秀珍始終把學習作為履職的基石。她不僅深入研讀《憲法》《代表法》等法律文本,還走出去到浙江湖州參加培訓,并親眼見證“千萬工程”如何重塑鄉村社區新面貌。“這次學習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人大代表,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提升履職能力,把學到的好經驗帶回來、用得上。”她的話語里自信滿滿。
這些經驗,被她一點點揉進社區的日常治理。她將社區劃分為7個網格、270個微網格,建立“社區—小區—樓院—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體系,把服務精準延伸到每一個家庭。她推行“選民接待日”和“走訪調研日”,每周每月雷打不動收集民意。幾年來,她接待群眾超480人次,處理問題510余條,辦結率100%,滿意度超98%。她提出的“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建設”“嚴禁未成年人進網吧”等建議,被采納落實,惠及千家萬戶。
從“一口熱飯”到“一個未來”
西米市社區里60歲以上老人有1160多人,張秀珍比誰都清楚:民生無小事,暖從實處生。
2017年,社區老年食堂開張,90歲以上老人、孤寡群體、環衛工人免費就餐,80歲以上送餐上門。一頓熱飯,照見的是尊嚴與溫度。
她從2016年起發起“一帶一路”助學行動,對接各地志愿者,按學年資助孤兒與留守兒童。標準清晰:小學生800元,初中生1200元,高中生3000元,大學生5000元。九年來,共資助158人,其中3人考上研究生,6人大學畢業。“不僅給予他們經濟資助,更要為他們照亮未來,讓他們有路可走、有夢可追。”張秀珍的真情實感溢于言表。
她還在社區組建起健身隊、鑼鼓隊、戲曲隊、旗袍隊等十余支文藝隊伍,總計560余人。“要讓每個居民都生活得幸福、快樂、充實。”張秀珍如是說。
讓“矛盾不出社區,服務不打烊”
作為支部書記,張秀珍深知: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矛盾發生的第一線。
她創新推出“18710”網格管理工作法,建立社區、物業、小區三方聯動機制,推選68名黨員擔任樓棟長,帶動500多名黨員和680多位居民參與治理。她還請來公安、司法系統的退休老干部,組建矛盾調解委員會,堅持讓矛盾不出社區。近年來成功調解鄰里糾紛268次,排查隱患362次,社區始終保持“零上訪、零事故”。
2018年,她推出“四單式”服務——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黨員接單、居民評單,至今累計處理服務需求3萬余次,其中電話、微信、面對面點單并行,真正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幾十年來,她還累計幫助殘疾人1.9萬余次、孤寡老人1.8萬余次,聯動各級代表與志愿者為群眾解難事1.9萬次、辦實事1.8萬次,捐贈衣物9.8萬余件。
然而每每提起這些,張秀珍總是謙虛地擺擺手:“我就是個辦事的,群眾找我,就是信任我。只有加倍干好,才不會辜負大家對我的一片真情。”
沒有豪言壯語,只有步履不停。張秀珍用幾十年的堅守告訴我們:“代表”二字,寫在心里是初心,落在腳下是征途。(記者 張林泉)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