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定襄縣邱村的田間地頭,總能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他既是帶領鄉親謀發展的村黨支部書記,也是肩負重托的省、縣兩級人大代表,他的名字叫于艷軍。多年來,他始終踐行“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莊嚴承諾,以實際行動詮釋一名基層代表的初心與擔當,發揮一名黨員干部的橋梁和帶頭作用。
實干為民,做鄉村振興的“領路人”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我始終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致富增收作為首要任務。”于艷軍帶領村“兩委”,立足當地資源,積極探索鄉村產業發展新路徑,逐步形成了“五化”發展新模式,取得了村集體經濟近三年連續破百萬元的好成績。2022年2月,邱村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單位”。2023年獲評“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推動傳統農業產業化運營。通過拓展“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新型產業格局,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等方式,規模化種植馬鈴薯、紅薯共計1030畝。發展現代產業全鏈條。完善農業產業體系,發展智能育苗大棚、倉儲加工、農機服務等新業態,建成4500平方米標準化車間,購置70萬元的大型農機,不但為本村及周邊村民提供便捷的農機服務,還增加了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實現田間管理信息化。建成3250平方米的智能育苗大棚,田間管理實現水肥一體智能管控。
與廣東薯片加工廠合作,以特色“雙薯”種植為載體,統籌推進農產品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依托交通區位、自然稟賦等優勢,積極探索建設農副產品線上線下同步交易等新業態,不斷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推動農村環境精細化管理。依托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項目,在現有“五化”基礎上,打造“小花園”“小果園”“小菜園”“美麗庭院”等農村特色村落景觀,讓村容村貌有“顏值”更有“品質”。
心系百姓,做為民辦事的實在人
“我經常走訪困難群眾、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等特殊群體,了解他們的生活需求,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盡力為他們提供幫助?!庇谄G軍對記者說。
作為一名人大代表,于艷軍始終把百姓冷暖放在心頭,用心用情用力解決村民實際困難。村民的養老問題始終牽掛著他的心。2024年,他從村集體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資金,為60歲以上無法享受特殊補貼政策的普通村民每人發放320元醫保補貼,并按年齡檔給予2000元、1500元和1000元三個等級的福利補貼。村民有了醫療和生活保障,享受到村集體福利,增強了幸福感。
針對進村道路長、夜間照明不足的問題,他積極籌劃,在村主干道和村東的公路上安裝了66盞太陽能路燈,在村內各街巷安裝監控攝像頭共計72個。村民王大爺逢人便說:“現在,村里路和城里路一樣亮堂,這些路燈不但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也照亮了大家的心。”(記者 徐國華)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