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起,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正式實施,家庭教育就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家事”了。法律明確規定,家長身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承擔著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學校可對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
5月8日至15日,全國首個家庭教育宣傳周剛剛結束。在過去的一周,針對家庭教育狀況,山西晚報記者對太原市50個中小學學生的家庭進行了調查走訪。看看在家長眼中,家庭教育最大的問題在哪里。
家長在教育孩子中面臨許多困擾
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成長時,哪些問題是家長最擔心的?在調查中發現,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諸多困惑中,手機網絡問題高居榜首,很多家長認為,后疫情時代,許多活動和教學都在線上進行,給了孩子們更多接觸電子產品的機會,對家長們管控孩子使用電子產品造成了許多困擾。
除了手機問題,學習輔導問題也讓家長們越來越焦慮,調查中,三成多的家長認為孩子們的學習輔導和規劃正在困擾自己。
此外,從家長們的反饋意見中可以看到,“溝通交流”“陪伴”和“心理”等字眼也成為家長關心的關鍵詞。許多家長認為,由于工作原因很難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缺乏溝通和交流,對孩子的心理狀況和情緒變化了解不多,希望學校能為家長開設這方面的講座。
對孩子的教育出現問題時,家長們自己也在想辦法。作為一位二年級孩子的媽媽,李曦開玩笑地說,“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真的有很多問題不知道該怎么解決。”她最常做的,是看一些教育類書籍或者上網求助。
“爸爸去哪了?”成為大多數家庭現狀
“爸爸去哪了?”不僅僅是一檔綜藝節目,更是很多家庭的現狀。山西晚報記者在調查走訪中發現,超過半數的家庭中,陪伴孩子時間最長的家庭成員是母親,父親陪伴孩子時間最長的家庭不足一成。可見當下家庭教育的主體仍以母親為主,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現象較為嚴重,許多媽媽提到,希望父親能更多地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
不過,讓人欣喜的是,從與孩子相處的關系來看,超半數的家長認為自己與孩子的關系模式是平等和諧的。同時,不少家長認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是孩子的朋友,僅有兩成家長則認為自己在孩子面前主要扮演的是嚴師的形象。
超半數的家長認為自己了解孩子,超八成的家長認為自己能在孩子心情不好的大部分時候及時給予關心和幫助。在關注孩子方面,是更關注孩子的品行、性格培養及情緒狀況,還是更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家長的態度基本差不多。
總體來看,大多數家長認同與孩子平等的相處方式,并愿意扮演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良師益友,比起學習,家長們更加關注孩子們品行和性格的培養,他們希望能和孩子進行更深入的溝通,更加了解孩子,愿意在孩子情緒不佳時給予幫助開導。
家長希望與學校合作共同教育孩子
家長對家庭教育有哪些需求?在調查中,出現最多的字眼是“學習”。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需要與時俱進地學習,基本上已經成為年輕一代家長的共識。不過,很多家長表示,最大的困難在于,自己想學卻不知從何下手,缺乏正確渠道。有些家長則說,自學了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知識,但是卻發現用不上,在實際生活中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正因為如此,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表示,希望學校能給家長講講課,如果學校開設家庭教育課程,自己會積極參與。
而在家校共育方面,家長最希望從這些方面加強與學校合作,共同教育孩子。分別是“多陪伴孩子,與孩子進行高效溝通”“多與老師溝通,了解學校相關工作”“給孩子拓寬視野,加強親子閱讀,多進行社會實踐”“適當給孩子減負,多帶孩子進行體育鍛煉”。
家庭教育的這些建議請收好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家校共育”,缺少哪一個環節,都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如何讓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學校教育,山西晚報記者走訪了多所中小學和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的老師,他們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優質豐富的課程需共建共享。大部分家長從對子女學業期望值很高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中,轉變為希望子女能綜合發展,身心健康,從對學業的過度關注中轉變成關注心理健康,關注人格培養,關注親子間的高效溝通。學校要主動建設優質家庭教育立體課程資源,多渠道提供豐富課程菜單,供家長個性化選擇。
提升父親教育參與度。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家庭中,母親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而在現代社會的家庭教育中,父親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各位爸爸們應該提升家庭教育的參與度,多陪伴孩子成長,學校也可以有意識地創設一些讓父親參加的家校共育活動。
家庭業余生活有待豐富。在緊張忙碌的節奏中,家庭的文化生活和高效的親子交流活動也是傳播文明理念的有效途徑。不過,很多家庭中,教育和娛樂還是割裂的狀態,寓教于樂的活動并不多。家長應該多給孩子一定的成長空間,多創設豐富的家庭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增強家校溝通合作。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要揚長避短,整體互補。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各有側重點,各有優勢和不足,宜揚長避短,相互配合。遇到問題,家長宜從改變自己做起,主動學習家庭教育知識;學校要建立暢通的家校溝通渠道,關注家長的需求,培養教師良好的家校合作意識和能力。彼此相互尊重,適時合作、協調、溝通、幫助,才會讓孩子朝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山西晚報記者 楊晶
鏈接 《家庭教育促進法》重點內容解讀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我國首次就家庭教育進行專門立法,將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為“國事”,這意味著“依法帶娃”已成為每個家長必須承擔的責任。下面,帶您了解一下這部法律的重點內容:
1.什么是家庭教育?
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
2.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培養未成年人的家國情懷、良好道德品質,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成才觀,促進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3.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應承擔怎樣的責任?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樹立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承擔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用正確思想、方法和行為教育未成年人養成良好思想、品行和習慣。
4.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父母雙方共同參與、親自養育,寓教于日常生活中,堅持嚴慈相濟,言傳與身教相結合,根據未成年人年齡和個性特點進行科學引導,尊重、理解和鼓勵未成年人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5.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不能做哪些事?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因性別、身體狀況、智力等歧視未成年人,不得實施家庭暴力,不得脅迫、引誘、教唆、縱容、利用未成年人從事違反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的活動。
6.家長不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責任,要承擔什么法律責任?
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婦女聯合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所在單位,以及中小學校、幼兒園等有關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發現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拒絕、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責任,或者非法阻礙其他監護人實施家庭教育的,應當予以批評教育、勸誡制止,必要時督促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導。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發現未成年人存在嚴重不良行為或者實施犯罪行為,或者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正確實施家庭教育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根據情況對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予以訓誡,并可以責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導。
受委托照護未成年人的,不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責任的,也將承擔上述法律責任。
7.留守、困境未成年人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能獲得哪些支持?
設區市、縣、鄉人民政府應當結合當地實際,對留守、困境未成年人家庭建檔立卡,提供生活幫扶、創業和就業支持等服務,為留守、困境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實施家庭教育創造條件。
教育行政部門、婦女聯合會應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為留守、困境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實施家庭教育提供服務,引導其積極關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狀況,加強親情關愛。
本綜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