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實現疫情防控社會面動態清零。”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從繁峙縣傳出。
當日晚,一路風塵返回忻州的家,已是晚上10時許。隨手抓起桌上的餅干吃了幾口,她自言自語道,“總算能平平靜靜睡個安心覺了”。褪去滿身的疲憊和倦怠,她早早地躺下休息。
她,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個“95后”女記者。繁峙疫情發生以來,她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奮戰在戰疫報道第一線,17個日日夜夜撰寫30余篇新聞稿件,記錄了繁峙人民同心合力戰疫情的一個個溫暖瞬間和感人故事,用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記者的情懷與擔當。她,就是忻州日報記者劉鑫林。

劉鑫林現場采訪
“隨著疫情實時數據的更新,防控疫情形勢更顯嚴峻,而我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就應該沖在疫情防控一線,記錄疫情防控現場,傳播正能量的聲音?!眲Ⅵ瘟终f,10月29日上午接到領導安排任務的電話,簡單收拾一下行裝,下午就動身趕赴繁峙縣沙河鎮?!霸媱?0月30日回老家訂婚,親戚也通知了……”然而,在疫情防控最吃緊的關鍵時刻,她出現在了繁峙縣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
“說不怕病毒感染那是假話,每天戴上口罩一出門,看到的都是穿防護服的醫務人員、志愿者。疫情面前,拿起紙筆相機,我頓感能量滿滿?!眲Ⅵ瘟终f,每一次冒著危險采訪,只想把鼓勵傳達給一線戰疫人員,把實情展現給人民群眾。
初冬的繁峙很冷,早晚溫差很大,直接將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氛圍感拉滿。每一次進高風險區采訪,拍攝完,她都要用酒精把自己從頭到腳噴一遍,也要把相機里里外外“洗”一遍。
在現場,確實有風險,但如果不在現場,就看不到最真實的情況,那種緊張感是很難體會的。為了拍一張繁峙縣“三出”人員接返工作的照片,她在氣溫驟降的寒風中足足等了兩個多小時。
“每一次采訪所在區域都在高風險區,肯定會有危險的瞬間,我都盡量做到小心再小心。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盡快真實客觀地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遞出去?!眲Ⅵ瘟终f,只要有條件,我仍然堅持盡量現場采訪,沒條件就電話、視頻采訪,雖苦猶甜,很感謝這份職業。
在疫情的“追趕”下,她平均每天工作18個小時以上,白天采訪結束后,晚上整理素材,連夜撰寫稿件,第二天繼續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
《志愿者在行動》《民生保供點協力戰疫情》《默默地奉獻使命的堅守》《繁峙縣全力攻堅疫情防控社會面清零》……一篇篇報道,一張張圖片記錄了繁峙戰疫的動人瞬間,堅定了大家戰勝疫情的信心。
“每次采訪結束,我都想第一時間完成新聞稿件的寫作,第一時間告訴大家最真實的情況?!边@是參加新聞工作三年多的“95后”記者劉鑫林參與抗擊疫情時最切身的體會與感受。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