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日電(韋香惠)近年來,當代年輕人的毛發健康問題使得毛發醫療行業迅速發展。從植發服務拓展至包括前端的問診、美學設計以及毛發移植手術治療和后端的養護在內的全產業鏈服務模式,毛發醫療行業進入升級重塑階段。面對“頭等大事”,誰來解決,又該如何解決?
年輕人打響“防脫保衛戰”
在年輕人活躍的豆瓣、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防脫”相關的討論話題向來不缺熱度。大約有20多萬人聚集在“一起懟脫發!脫發不再來”小組,交流探討各自關于脫發、植發的經驗。
9月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與中國新聞網共同推出了《2023中國毛發健康生活方式藍皮書》。問卷調查顯示,高達85%的人群關注自己的毛發健康狀況。從調研結果來看,受毛發健康困擾的群體逐漸低齡化,“90后”“00后”年輕群體受毛發困擾的占比分別為74%、73%,催生了毛發健康行業飛速發展。
一位受訪者表示,自己從上大學的時候就開始關注毛發健康,主要受到身邊同學和網絡博主的影響。這些年輕人的關注點不僅聚焦在脫發問題本身,發際線、鬢角乃至胡須、眉毛、睫毛等更大范圍的毛發概念都是他們會深度研究的內容,以及如何養護毛發、預防脫發等相關經驗貼也是他們希望多多獲取的信息。
從消費水平來看,這屆年輕人在“防脫”上也是直接表達了誠意。調研顯示,“80后”“90后”“00后”三個年齡層次均有超過50%的消費者在毛發健康上有過支出,其中“90后”有高達56.9%的人群有過相關支出,也是消費金額最高的年齡段,平均每年在各類毛發產品方面支出9979.66元。
民營機構領跑行業發展
在龐大的市場需求刺激之下,毛發健康儼然是一門好生意。目前主要有四類參與主體:公立醫院的植發科室;民營非連鎖植發機構;醫美機構植發科以及全國民營連鎖植發機構。
根據企查查數據統計,截至目前,中國植發企業有在業/存續植發相關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63%(全國在業/存續植發相關企業448家,民營企業282家),已成為市場主流。
公立醫院植發科的優勢在于專業背書,但受限于資源投入,難以實現規模拓展。民營非連鎖植發機構則大多依靠“明星”醫生效應引流,加之營銷等各項費用高企,限制機構整體規模的擴張。綜合性醫美機構也不會把植發業務作為投入重點,存在籌建時間短、診療經驗少等情況。
相比之下,民營連鎖機構設立門檻高,投資額度高,容易形成自己的規模優勢,做大份額。2021年,雍禾醫療赴港上市,成為毛發健康產業第一股。目前,雍禾在國內60個城市開設63家植發醫療機構,擁有約300名執業醫生,1341名專業醫護人員。
“由于植發行業的高人力和高營銷投入,因此非常適合進行連鎖化經營。”有投資人表示,植發機構的項目相對容易標準化,因此通過連鎖化來攤薄營銷投入,以及通過批量購買來降低設備價格是不錯的選擇。
頭部發力撬動百億級市場
伴隨市場需求的變化和行業發展,存量和增量的博弈已成為毛發醫療行業新的賽點。一個明顯的趨勢是,頭部連鎖機構開始布局養固業務,醫養固一體化發展成為行業新趨勢。
8月3日,北京雍禾毛發醫院正式開業,這是雍禾醫療旗下提供一體化毛發診療服務的綜合毛發醫院,也是雍禾集團規模最大的旗艦醫院。
雍禾醫療高級副總裁張輝認為,“毛發行業正在從傳統植發業務轉向綜合毛發醫療,年輕消費者在尋找植發之外的更多毛發問題解決方案,單一的植發治療必須轉向嚴謹的專業診療與個性化‘一人一案’式毛發解決方案。”
這已經是雍禾醫療在一年內開設的第二家毛發綜合醫院,開設毛發綜合醫院這一舉動被視為行業轉向植養固一體化發展的風向標。
相比于植發項目,養固項目與產品的特點是重復消費復購率高且需求更加普遍,能夠更大范圍地滿足消費者需要。 目前,中國的醫療養固服務市場被認為仍處于起步階段,預期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625億元。
投資人士指出,在市場規模不斷推動之下,連鎖植發機構將繼續加強“醫養固一體化”布局,實現第二曲線增長。(完)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