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詞條“脆皮大學生”在網絡和社交平臺走紅。這個“梗”的意思是,現在一些大學生雖然年紀不大,但是身體的毛病不少,出現了“脆皮現象”。
伸個懶腰脖子扭了、上廁所喜提骨折、打噴嚏導致腰椎間盤突出、吃刀削面激動大了心律直接飆到二百、憋笑導致鼻動脈破裂、打耳釘成一只耳……這些“意外傷害”有的或許有夸張,讓人哭笑不得而又不免擔憂。當事人多是大學生,因此有了一個特別的外號“脆皮大學生”,用以形容他們脆弱易受傷。
大學生們真的脆弱到了一碰就壞的地步了嗎?情況應該沒有這么糟糕。但是,透過自嘲或網友的調侃,我們應當看到,確實有一部分年輕人的身體狀況令人擔憂。
這并非危言聳聽。據報道,最近鄭州一家醫院急診科僅一個月就接診了1700多名“脆皮年輕人”,再次把這個問題集中暴露在公眾面前。據醫生介紹,這些18到25歲的年輕人,有外傷、腹痛、胸悶、過度換氣綜合征,還有膽囊炎等,大部分都是因為作息不規律、長期熬夜、飲食不健康造成的。
青春年華,身體各項機能本應該處于最佳狀態,何以如此不堪?春去秋來,潮漲潮落,花開花謝,夜去晝來,自然萬物的行為都按一定的周期和規律運行。如果人們不按生物時鐘作息、生活和工作時,工作效率會很低,而且還會罹患各種疾病。
長期晚睡、熬夜,易誘發糖尿病,增加患癌風險,引發神經衰弱,導致生育能力下降,視力下降、干眼癥。有醫學研究顯示,熬夜已成為年輕人猝死的三大導火索之首,其危害比人們的想象更嚴重。因為不良生活習慣,年輕人突發疾病,這樣的新聞正日見其多,尤其是節假日,更為這樣的情形添了一把火。幾年前的一次國慶長假期間,多地連續出現“大學生腦卒中”之類的新聞。據專業人士分析,長時間玩電腦游戲,久坐不動、久不進食,包括不喝水,是導致腦卒中發生的導火索。
一些大學生不懂健康生活,固然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健康教育的欠缺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些大學生從小缺乏健康教育,對健康的認識多是從保護眼睛、減少肥胖、保證身高等外在、顯性的標準進行衡量,沒有觸及健康教育的深層次問題,沒有認識到健康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者生活習慣。中學時期,學校和學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考試,對健康教育往往無暇顧及或簡單行事,學生的健康意識與習慣養成仍然不足。
上了大學,本可以好好“補課”,但松了一口氣的大學生有的變成了“脫韁的野馬”,難以進行自我管理和外在約束。尤其是在網絡態勢兇猛的情形下,一些大學生幾乎每時每刻機不離手,要讓他們放下手機走向操場殊為不易。
正是基于這樣的嚴峻現狀,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對學校健康教育提出的工作要求,加強高校健康教育,提高高校學生健康素養和體質健康水平,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了開展高校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還從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預防、心理健康等方面給出了具體指導。
“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生活一輩子”。幫助大學生學會健康生活,大力提升健康素養,全面促進身心健康,高校健康教育使命神圣而艱巨。健康教育如何從文件走到課堂,培養大學生自覺鍛煉的好習慣,讓“健康”成為他們的生活準則和追求,依然任重而道遠。作為健康教育和健康生活的主體,大學生自嘲為“脆皮”之余,更要奮起自警努力自救。
胡欣紅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