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愛企查數據顯示,我國經營KTV的近68000家企業里,大部分處于注銷或者解散狀態。與此同時,密室逃脫、劇本殺等更具沉浸式體驗的線下娛樂活動日漸火熱。2月26日、27日,山西晚報記者調查發現,年輕人不愛去KTV 的 背后,其實是新老業態的交替更迭問題。
據愛企查數據顯示,我國經營KTV的近68000家企業里,大部分處于注銷或者解散狀態。與此同時,密室逃脫、劇本殺等更具沉浸式體驗的線下娛樂活動日漸火熱。2月26日、27日,山西晚報記者調查發現,年輕人不愛去KTV的背后,其實是新老業態的交替更迭問題。
KTV的寒冬來了
剛剛過去的春節,在省內擁有兩家KTV的企業主薛先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行業寒冬。“以前,春節期間,每家店的日流水有2萬元甚至更多。今年過年期間,每個店的日流水只有幾千塊,連人員工資都掙不出來。”春節前,為了發工資、給供應商結算貨款,薛先生不得不處置了自己的一些個人財產。“這還是春節的旺季,日常每營業一天,都意味著可能要賠不少錢。”薛先生十分無奈。為了吸引顧客,薛先生想了很多辦法,線上團購、送果盤……能嘗試的辦法,薛先生都想過了,收效甚微。
2月26日19時,太原市小店區的一家KTV,幾位中年顧客在前臺辦理包廂預訂。服務員小陳百無聊賴地刷著手機,身后的電子屏上滾動著“工作日歡唱3小時僅需99元”的促銷廣告。“5年前,這個時間點門口早就排起長隊了,現在周末上座率能到70%就算不錯了。”他苦笑著對記者說。
這并非孤例。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這兩年全國KTV門店數量較2019年減少近40%,一線城市KTV關店率超過50%。曾經承載著80后、90后青春記憶的KTV,在Z世代(指95后或者00后)眼中正迅速褪去光環。
“同學聚會去KTV?太老土了吧!”00后大學生小林直言,“大家寧愿組局玩劇本殺或者密室逃脫。”80后的衛女士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我大女兒今年高一,16歲。大女兒小時候,同學過十二歲生日聚會的場所還是KTV。今年,輪到小女兒過十二歲了,孩子們選擇的場地多是劇本殺。”
劇本殺:從小眾游戲到百億風口
與KTV的落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劇本殺行業的爆炸式增長。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中國劇本殺市場規模已突破200億元,消費者中超七成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2月26日,在小店區一家熱門劇本殺店,工作日晚間的場次提前3天就已訂滿。店員告訴記者:“休息日日均接待數十人,不少是大學生聚會,也有小學生中學生約著一起過生日。”
2月26日,山西晚報記者在某團購網站上輸入劇本殺,相關商家有數十個。團購金額從幾十元到100多元不等。每個劇本殺的評論都在數百條。劇本殺的魅力究竟何在?玩家評價給出了答案。“第一個,在我心里滿分的本出現了。
先夸店家,非常用心,給我過生日的環節真的很巧妙。
再說文本,一級棒。全員無邊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時刻。”“說真的,好久沒有體驗過這么棒的氛圍了。節奏把握和現場調度都非常無敵。”
從“表演”到“共演”
“在KTV,不會唱歌的人只能當觀眾,但劇本殺讓所有人都能深度參與。”從業者小胡指出,對于重視平等社交的Z世代而言,KTV的“麥霸效應”容易制造社交壓力,而劇本殺通過角色分配實現“強制平等”,即使是陌生人也能快速建立連接。對此,95后員工子文的體驗頗具代表性:“上次部門團建去KTV,領導唱完歌大家只能鼓掌,全程尬聊。上周玩劇本殺,連老總都蹲在地上找線索,距離感瞬間消失了。”子文算了一筆賬:“KTV通常要4小時起步,前兩小時選歌,后兩小時喝酒,有效社交時間可能不到1小時。而劇本殺3小時全程高能,還能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年輕人開始用經濟學思維衡量娛樂消費。
美團曾有數據顯示,愿意為優質劇本支付200元以上附加費的消費者占比達35%。“好的劇本殺能帶來認知沖擊和情感共鳴,這種精神滿足感遠超單純唱歌。”心理咨詢師吳銀燕分析稱,代際更迭背后是消費邏輯的變化。相比之下,KTV的體驗創新陷入停滯。對于這一點,從業者薛先生坦言,設備從CRT電視換成觸控屏,曲庫從3萬首擴到30萬首,但本質上還是“包廂+麥克風”的模式。
社交形態的時代對決
面對危機,傳統KTV并非只能坐以待斃。山西晚報記者調查發現,KTV頭部品牌正嘗試三種轉型路徑。第一,場景融合。在北上廣等城市,一些KTV將20%包廂改造為“唱K+劇本殺”復合空間,提供專業DM(主持人)服務,周末單價提升50%仍供不應求。有些門店則引入AI修音系統、全息投影舞臺,通過抖音直播打造“素人歌廳”概念。也有連鎖品牌建立會員興趣社群,組織主題歌友會、配音比賽等線下活動,復購率提升至40%。然而,更多中小型KTV在轉型路上舉步維艱。“改造一個包廂要投入5萬元,引進劇本殺需要支付版權分成,我們這種小本生意根本承受不起。”薛先生無奈表示。
新興行業同樣面臨挑戰。山西晚報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劇本殺門店存在安全隱患、劇本內容暴力血腥等問題。同時,劇本盜版也成為行業之痛。對于消費者而言,找到一個創新的劇本并不容易。
業內人士小胡表示,這場代際更替揭示出消費市場的底層邏輯變化:從功能消費到意義消費,從標準化服務到個性化體驗,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這不是KTV和劇本殺的競爭,而是工業化娛樂模式與體驗式社交形態的時代對決。對于未來,從業者正在探索更多可能性。北京某“電影級沉浸劇場”將劇本殺與話劇結合,單客單價達598元仍場場爆滿;廣州有KTV嘗試與虛擬偶像合作,打造全息投影演唱會;杭州出現“劇本殺+文旅”項目,游客在西湖斷橋邊演繹許仙白蛇的故事。這些,對于Z世代的消費者而言,無疑是新鮮的、被吸引的。正如上世紀90年代卡拉OK顛覆了歌舞廳,如今劇本殺正在重新定義社交娛樂。這場變革的終點或許不是某個業態的消亡,而是一個更細分、更垂直、更具生命力的新消費生態的誕生。
山西晚報記者 郭衛艷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