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山西的殷殷囑托:“一泓清水入黃河”。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2025年年底,山西開工建設的285個生態保護工程將收官。7月25日到8月1日,頂著烈日,山西晚報·山河+記者隨山西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組織的“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新聞媒體行,驅車1300公里,實地探訪太原、忻州、晉中、呂梁、臨汾、運城6市16處工程項目現場。其中,包括5處城市、鄉村污水處理廠(站)項目,3處濕地建設項目、3處汾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河道岸線綜合治理項目,2處農村黑臭水體整治項目、1處供水水源置換水廠項目、1處畜禽糞污綜合利用項目、1處泵站擴容改造工程項目。
視線所及,處處驚喜,是愿景落地的喜悅和未來可期的美好,是建設者所付出的心血、智慧與熱忱,是千萬三晉兒女守護母親河的蓬勃熱情與堅定步伐。
使命在肩,以擔當之責開啟生態新程
山西,作為黃河中游的重要省份,肩負著守護黃河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2023年6月,“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在三晉大地正式啟動,省委、省政府先后印發“一泓清水入黃河”《行動方案》《工程方案》和《推進“一泓清水入黃河”攻堅戰工程的十六條措施》,明確工程建設的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搭建起了推動工程落實的“四梁八柱”?!丁耙汇逅朦S河”工程方案》明確要求,到2025年底,汾河流域基本實現“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目標。量化的具體數據包括,汾河流域21個國考斷面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逐步減少汾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開采量,保障生態基流,汾河干流流量不低于15立方米/秒。
以285個工程項目為抓手,從頂層設計到具體規劃,從政策制定到行動落實,山西以系統思維和全局觀念,精心布局、統籌推進。
而今,285個工程完工已過七成,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位一體”的治理新格局初步構建,筑牢黃河中游重要生態屏障即將實現。
攻堅克難,以奮進之姿筑牢生態屏障
在已完工投入運營的臨汾霍州市第二生活污水處理廠,當著記者的面,工人師傅從污水廠出水口接了一杯水樣,無色無味,對比礦泉水幾乎看不出差別。再拿進廠的污水對比,就像泥人洗過澡一般。
該處理廠投運以來,憑借智能化管理和先進工藝,實現了穩定高效運行,當前日均進廠“洗澡”的污水量七千到八千立方米。讓工程師們自豪的是,547天的運行周期里,出水水質優良,有490天出水清澈到能媲美自來水,達到地表Ⅲ類水,剩下的天數也穩穩達到Ⅴ類標準。
污水處理廠運營方北控水務集團晉臨區域總經理助理王小平詳細介紹污水處理的工藝流程和技術含量,通過智慧水務平臺的實時監控與數據分析,該廠實現了污染物精準減排。處理后的中水源源不斷安全回用,有效提升了水資源循環利用效率,優化了城市水生態。
同樣對自家“生產”水樣自信的還有呂梁市文水縣劉胡蘭鎮工業聚集區污水處理廠,從“進水”到“二沉”,再到“出水”,濁流變清波。污水處理廠處在英雄的家鄉,建成運行已經七八年時間,承擔著3個村莊農業源、工業源和生活源的污染廢水。
隨著文水肉牛養殖業發展,屠宰等生活生產廢水處理負荷加大,2024年,文水縣對該污水處理廠進行了擴容改造,日處理能力提高至1萬立方米,出水水質的三項污染物指標穩定達標,同時,徹底扭轉了污水直排汾河支流——磁窯河,再通過磁窯河的“自然凈化+流域監管”削減污染,最終使流入汾河的水水質達標。
在污水處理廠奮力“消化”廢水的同時,另一個污染治理難題也日益凸顯——堆積如山的牛糞處理。文水縣是肉牛養殖大縣,每天產生的數千噸牛糞給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保賢村養殖戶梁金柱說,過去村里牛糞要么露天堆放,要么隨意傾倒,蚊蠅嗡嗡臭氣熏天,尤其是一下雨,糞水橫流,對村里的水和土壤都造成二次污染。牛糞處理難,以致他當時不愿意養牛。
如今,這一難題得到破解,文水縣畜禽糞污綜合治理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引入北京譽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和技術,在文水縣成立屬地公司,讓牛糞“變廢為寶”,成為綠色燃料。該公司負責人趙雪介紹,在鄉鎮建設牛糞中轉站,養殖戶隨時可以把牛糞送過去。通過智能封閉收集清運車,集中拉到深加工中心處理。令人頭疼的牛糞加工后華麗變身為生物質燃料,可替代燃煤助力減碳。
這一套“糞污”組合拳下來,牛糞實現了“日產日清”,破解污染難題的同時,也成為循環經濟的生動范本。
梁金柱家也從不養牛到養了百余頭牛,每天一大早他把牛糞拉到村里的糞污站,院里村里都干干凈凈。今年牛肉賣得好,全家人都樂呵呵的。
從污水處理廠的精細過濾,到畜禽糞污的化害為利,山西正以系統治理的智慧,將“一泓清水入黃河”的藍圖化為現實。
綠色蝶變,以振興之愿重塑生態容顏
“希望在奔赴未來的路上,我們有著生生不息的熱愛,如星璀璨,如風自由。”這是介休市義安鎮中街村墻上彩繪的“標語”,滿滿的文藝范兒。
這個枕汾河而居的小村子,滿是詩情畫意。蓄水的池塘里,悠閑的大鵝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池畔邊的生態濾床上綠植盎然。村里曾經的臭水坑建成了下沉式的籃球場,去年還舉辦了“村BA”,包括介休市里的籃球隊伍來參賽,觀眾足足上千人。
中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趙鵬是土生土長的本村人,他介紹說,曾經的中街村和北方許多農村一樣,“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如今村子景和人祥,村民們說,“不知道外面的小康是啥樣,但是在咱們村小康就是這個樣子。”這一巨變得益于農村黑臭水體集中整治工程、中水利用等項目。晉中市生態環境局介休分局局長白晉告訴山西晚報·山河+記者,介休市共有17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任務,項目于2024年9月開工,2025年11月將全部完工。“治水惠民”,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家家接管網、戶戶享清流”,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相輔相成、有機統一。
同樣地處汾河岸畔的運城新絳縣龍興鎮婁莊村,一望無際的蓮藕在陽光下生機無限。
這片藕塘此前并沒有,是在汾河流域新絳縣干流段綜合治理項目完工后,村民栽種的。該項目治理河長14.68公里,加高加固改造了堤防、建設了主槽岸坡、磨盤壩等。同時配套道路、綠化植被。工程提高了河道防洪標準,同時極大改善河道水生態和水環境。
新絳縣水利局局長王玉介紹說,婁莊村歷來有種蓮藕的傳統,但近些年因水質水量不再種植,蓮藕復種就是村民對汾河綜合治理工程的點贊和嘉獎。碧波蕩漾,書寫新的詩篇。靜樂縣污水凈化中心尾水濕地建設項目,凈化水質的粉紫千屈菜搖曳生姿,將處理后的中水經自然凈化后涓涓匯入汾河。沿汾河而下,介休、洪洞兩座國家濕地公園宛如藍綠交織的生態長廊,荷花盛放、水鳥翩躚,每一株水生植物的生長都在用獨有的能量涵養著母親河,每一灣碧水的蕩漾都在重塑著母親河的容顏?!胺谒遒馊朦S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同時,沿岸百姓的腰包也鼓了起來。
久久為功,以恒久之志守護生態成果
采訪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太原市晉陽街泵站擴容改造工程主體7月5日剛剛完工開始試運行。泵站抽排能力從原有的30立方米/秒提升至50立方米/秒,7月下旬太原的兩場短時強降雨,泵站牛刀小試,有效緩解了太原南中環橋一帶內澇的危機。
太原市目前已建成的雨水泵站有98座,總抽排能力137.45萬立方米/小時,保障189.77平方公里范圍內平穩度汛。
在侯馬的北莊村地表水廠工地上,焊花飛濺,水廠是汾西灌區龍子祠泉水向侯馬市供水水源置換的終點,之于水資源嚴重短缺的侯馬意義深遠,在54公里外的另一端,是龍子祠的泉眼。
到2025年年底,輸水管道架接兩端,1468.7萬立方米的年供水量將滋養這座古都,長期打井取用地下水的侯馬從此將跨入礦泉水+純凈水飲用的時代,983萬立方米地下水也終于可以“休養生息”,對生態環境的修復意義重大。
這是幾代侯馬水利人的夢想,而今在自己這一任上落地,侯馬市水務局局長陳永樂眼里滿滿的光亮。施工方負責人點贊說,項目開工就是沖刺,建設過程中,侯馬政府職能部門積極作為,主動服務,為項目建設開辟綠色通道,及時解決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種勁頭兒也讓他們備受鼓舞,快馬加鞭保工期保質量。
5天時間,山西晚報·山河+記者密集采訪了三四十位工程項目的規劃者、建設者、守護者、運維者、受益者,他們既筑夢生態文明,同時也在自我磨煉成長。
有的說,面對復雜的水系治理和生態修復課題,需要不斷突破傳統思維,在實地調研與方案優化中練就了更系統的全局視野;有的說,頂著烈日夯基壘石,攻克輸水管網、污水處理工藝升級等技術難關時,積累了寶貴的實戰經驗;有的說,過去只會按圖紙挖渠,現在懂了怎么讓植物自己凈化水體生態平衡……這些感悟里,藏著最真實的成長軌跡和生命的拔節。
清澈的汾水映照出他們曬黑的臉龐,這些新時代的治水人守護的不單是母親河,還有那份在汗水里淬煉出的專業與熱愛,正如汾河流域的水質改善,從“Ⅳ類”到“Ⅲ類”的跨越,離不開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創新?!耙家渚V,萬目皆張?!痹凇耙汇逅朦S河”的壯闊工程中,這句話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生態保護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在這條攻堅之路上,每一滴清水都是答卷,每一個項目都是里程碑,既在山河之間,更在人心之上。
相關
“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見成效
“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在聚焦水質改善目標的基礎上,銜接水網建設、防洪能力提升、黑臭水體治理等多種類型,通過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陸域一體謀劃,治污、調水、清淤、增濕、綠岸一體實施,取得了初步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一)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2025年1-6月,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全部達到Ⅳ類及以上水質,優良水體比例96.8%,同比提升8.5個百分點。黃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94.8%,同比提升個6.7百分點,黃河干流國考斷面保持在Ⅱ類水質;汾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90.5%,同比提升19.1個百分點,汾河入黃口廟前村斷面保持在優良水質。
(二)環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通過實施污水處理廠新(改、擴)建、園區中水回用、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建成污水管網,新增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
(三)水環境承載力日趨增強
通過實施尾水人工濕地、河道綜合治理、國土空間綠化等工程,新增人工濕地,完成河道治理,壓采地下水,水資源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得到提高。
(四)再生水循環利用效益得到提升
通過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及中水回用、工業園區廢水集中處理和中水回用、再生水管網建設等工程,新增園區廢水集中處理能力。
(五)美麗鄉村底色更加亮麗
通過實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黑臭水體治理等工程,新增污水處理能力。
記者手記
在母親河畔,被汗水澆灌的時光
幾天來,站在村莊里、工地上,在汾河邊的堤壩上格網石籠上,熱浪裹挾著泥土的氣息撲面而來。媒體行的記者們雖個個被汗水浸濕,眼里卻都閃爍著一樣的光芒——有新聞的敏銳,有學術的專注,有對鏡頭和文字的執著,也有對母親河對家鄉的熱愛。
好新聞從來不是坐在空調房里寫出來的,男記者扛著沉重的攝影攝像器材爬高上低;女記者沖到牛糞處理車間只為離現場再近一點;新媒體的年輕記者下車拍攝上車編發;傳統媒體的70后白天紙筆采訪記錄,晚上打開筆記本電腦奮筆疾書。
每位記者的采訪本、錄音筆、手機、相機里都記錄下太多動人的瞬間:有工地上工人頂著烈日綁扎鋼筋,有泵站里老師傅手把手教徒弟調節流量閥,也有辛苦敬業的同行。并肩作戰的山西省生態環境廳工作人員發小作文感嘆“媒體人的專業素養和責任擔當”“令人無比敬佩”。在整理這些素材時,我不由感慨,記者們見證生態文明的這5天僅僅是一個縮影,萬千治水人卻是經年累月的付出。希望通過我們的筆和鏡頭,讓更多的人看到烈日下的汗水,燈光下的智慧,珍視母親河,守護母親河。
那些被汗水澆灌的時光,終將和這一泓清水一起,奔向黃河,滋養著生生不息的力量。
8、9版采寫、攝影 山西晚報·山河+記者 趙晉燕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