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5年經濟增量預計將超過35萬億元,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收入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義務教育鞏固率和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都在95%以上……“十四五”時期,韌性強、底氣穩、動力足的中國經濟,有力托舉民生改善;人民群眾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在為中國經濟注入更強的韌性、更穩的底氣、更足的動力。這是一份“發展向前,民生向暖”的精彩答卷。
民生改善,體現著國家發展的宏大敘事,更連接著億萬人民的切身感受。“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項主要指標中,直接事關民生福祉的就有7項。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的問題入手,在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等領域發力見效,一件件民生實事從紙面上落到了心坎里。
兼顧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是價值理念,也是發展智慧。從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釋放的消費潛力,到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激發的市場新需求,再到養老、環保等產業廣闊的發展前景,都說明新的增長點就蘊含在14億多人匯聚的民生需求中。只有用發展思維補齊民生短板,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才能不斷推動更加包容、平衡、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兼顧的智慧,離不開過硬的能力。這,也是對高效能治理提出的更高要求。
——扭住突出民生難題,打好政策“組合拳”,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把人口高質量發展同人民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把“投資于物”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起來,把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一體研究部署、一體督促落實、一體監督考核,是增強政策合力的關鍵。群眾呼聲“被聽見”,百姓企盼有回應,一系列暖人心、得人心的政策措施,不斷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
——錨定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當好改革的促進派和實干家,不畏難不避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并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等作出戰略部署。我們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握民生工作穩定性、連續性、累積性的特點,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通過制度安排與制度運行,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人口規模巨大”里有實打實的民生需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里有新發展理念的價值取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里有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懈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里有綠色發展的民生福祉,“走和平發展道路”里有中國“以人類前途為懷、以人民福祉為念”的大國擔當。
從“十四五”即將收官的當下矚望更遠的未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成真之時,民生的不斷改善是最好詮釋。將國家的發展落腳在所有人的共同發展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越走越寬廣。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