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喬龍飛
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推動山西與全國高校全方位合作,是山西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
今年6月以來,忻州市先后與省內外65所高校開展合作,達成合作項目245項。其中清華大學與原平市、繁峙縣、保德縣就城鄉清潔取暖與熱源綜合利用、縣域固廢綜合治理、工業余熱回收利用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北京大學與岢嵐縣簽約建立思想政治實踐課教育基地;北京科技大學與繁峙縣簽約建立赤鐵礦三氧化二鐵、四氧化三鐵轉化焙燒項目;中國農業大學與保德縣共建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南開大學與偏關縣簽約建立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天津大學與神池縣簽約建立科研平臺延伸基地;南京大學與河曲縣簽約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重慶大學分別與定襄縣、五臺縣建立高新技術博士服務基地和鎂鋁合金實驗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原平市簽約原平城區西南部重點工作區水熱型地熱資源勘探項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五寨縣簽約彩色小麥試驗田項目;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與忻府區簽約建立科研平臺延伸基地;北京體育大學與代縣簽約建立農產品供應基地;中國傳媒大學與寧武縣、靜樂縣開展智庫合作;哈爾濱工業大學與忻州一中共建機器人與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基地和小衛星班培養基地……省校合作為忻州全方位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聚才引智成效顯著。
海納百川:“人才濟濟”齊心協力結碩果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近年來,忻州市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積極與高校建立密切合作關系,通過持續創新合作模式、細化合作項目、完善合作機制,不斷催生一批標志性的產學研平臺和項目落戶忻州,吸引集聚了大批高科技人才來忻。
“踏上忻州的那一刻,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干凈!”華晶恒基總經理鄺光寧說,“這幾年我也去過不少城市,相比而言,忻州的市容環境確實不錯。有供應商或客戶來忻拜訪我,都會驚嘆‘忻州真干凈’。作為一個內陸城市,同時地處黃土高原,原本以為會是黃沙滿天,但事實上天是藍的、水是綠的,忻州城區以及開發區的綠化做得相當到位。忻州真真切切在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說到為什么會帶著團隊和技術來到忻州,鄺光寧表示,首先山西是重要的能源基地,還是我國第一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同時也是首個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省份,出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價政策,確保了電價優勢。來到山西的這幾年,經歷了從“十三五”到“十四五”的變化,藍寶石產業被列入《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規劃》,成為構建“133”新材料產業發展格局的重要一環,這也讓團隊看到了山西省綜改轉型升級的決心,因此決定留在忻州發展。到今年年底,公司PSS藍寶石襯底材料的產能提高了一倍,公司的營業收入也在逐步提高,預計到明年年底,公司營業收入將比現在翻一番。同時公司計劃用最短的時間去申報“專精特新”小巨人,為早日以忻州主體上市做好準備。
清華大學博士呂霄回到家鄉河曲創業,注冊成立了山西中能匯通科技有限公司,落戶于河曲經濟技術園區,主要從事鋰離子電池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生產,目前已經形成1萬噸磷酸鐵和5000噸磷酸鐵鋰的生產線。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又在忻州經濟開發區成立了新能源產業研究院,著手實施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集群項目的籌備工作,還創立了雙碳產業園。首個落地項目為5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已經置地220畝,目前正在進行地勘和產業園的整體規劃工作,年后即將開工建設,計劃在5年時間內吸納10個左右的上下游產業項目入園,實現百億產業集群。
“我出生在忻州市河曲縣的一個小山村里,離開家鄉近30年,先后在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工作過一些年頭,后來到了澳大利亞Wollongong大學工作。雖然在國外工作多年,老家二字對我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特殊的感情,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我心中最深的烙印。”呂霄動情地說,“近二年來的經歷,讓我感受到了濃濃的鄉情,濃濃的發展情,感受到了各級領導對發展忻州的決心和期望,市委市政府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對企業方方面面的重視和關切,從企業融資到各種生產要素的供給,給了極大的支持。我可以負責任地說,老家的創業生態很好,光明磊落,高效務實!我現在也成為老家經濟發展的參與者,盡管自己的力量薄弱,但是,滴水成河,眾多的薄弱能匯集成強大,只要心中有這份惦記,并能付諸行動,那就一定會向前發展。我堅信忻州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海歸高管、工學博士吳瓊笑是安徽黃山人,現任山西道生鑫宇清潔能源有限公司和山西新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東莞市能源研究院山西分院)總經理。他對記者說:“在忻州工作的這幾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忻州是一個宜居宜業且充滿人文關懷的城市。說起我來忻州岢嵐工作的契機,首先是道生鑫宇清潔能源產業與我的專業和研究方向契合度高,其次是企業文化和企業價值觀與我的追求相契合,最后是因為忻州是一個有著厚重歷史的城市,是一個有發展潛力的城市,是一個有溫度的城市。我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城市。”
在岢嵐,吳瓊笑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和管理水平,助推山西道生鑫宇清潔能源有限公司快速發展,建設岢嵐神舟服務區有限公司,不斷延伸產業鏈,建設能源研究院,助推煤化工企業創新發展。在做好企業,為企業創收盈利的同時,吳瓊笑還不忘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助力岢嵐縣脫貧攻堅,幫助岢嵐縣嵐漪鎮梁家會村建設“集體磨坊”和“愛心超市”;招聘100余名當地貧困大中專畢業生,通過專業化培訓考核上崗;先后在岢嵐縣嵐漪鎮、陽平鄉石窯平村、中寨村、吳家莊村等地以優于市場價格采購貧困戶農副產品包括土豆、蔬菜、玉米、小米、羊肉等數十萬斤,解決當地農產品滯銷問題;集團總部為岢嵐縣捐資助學共計300萬元。
筑巢引鳳:“無微不至”聚才引智強引擎
“世界雜糧看中國,中國雜糧看忻州,忻州是中國的雜糧之都。能有幸來到忻州工作,我是幸運的。山西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給我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政府的人才引進政策解決了我生活中的其他問題,讓我沒有后顧之憂,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希望更多的有志青年也能和我一樣來到忻州工作,為忻州的雜糧產業,為忻州的各方面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陳偉所在的生物育種室現有工作人員5人,在職5人。其中引進高層次人才博士后1名、研究員1名、助理研究員3名。主要從事玉米和甘薯方向的分子育種,先后承擔國家、省、院科研項目20多項。
在深化市校、校企合作進程中,忻州市大力營造識才愛才用才環境,堅持以更開放的胸懷、更積極的政策、更廣闊的平臺、更優質的服務、更良好的環境引才、育才、留才,為推進太忻經濟區建設、加快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北引擎提供堅強人才智力支持。
搭建領軍人才創新平臺,驅動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緊密圍繞太忻經濟區產業布局,聚焦“8+6”產業集群靶向發力,緊扣“產業鏈”打造“人才鏈”,圍繞特色產業和優勢專業,依托重點項目招才引智,新引進和新充實人才團隊17個。
發揮科技博士服務團高端智能作用,助力太忻經濟區協同建設。忻州市委把做好省科技博士服務團來忻掛職作為深化省校合作、共建高校干部人才培養基地的具體行動,作為解決忻州高端人才相對匱乏困局、形成“鯰魚效應”、助力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務實之舉。同時為來忻掛職的9名省科技博士服務團成員頒發“忻州市特聘專家證書”,目前,9名博士專家已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太忻經濟區建設“傳技獻智”。
選派“西部之光”訪問學者,聚焦人才培養借勢發力。今年我省首次被納入“西部之光”選派范圍,忻州市緊緊抓住首批“西部之光”訪問學者選派契機,選拔優秀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積極申報。通過積極爭取共有2名醫療衛生領域青年人才入選,在全省各地市中選派人選最多,其中保德縣中醫院郝裕峰赴北京中醫醫院研修學習,神池縣人民醫院張瑞翔赴南方醫科大學口腔醫院研修學習,將為我市人才隊伍建設,科研學術骨干培養,促進區域人才發展提供新動力。
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引進一批急需緊缺人才。我市制定發布《忻州市企業急需緊缺人才需求目錄》,共計125家企業、365個崗位,招聘1011人。持續開展市直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工作,拿出市直事業單位崗位用于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截至目前,共為10家市直事業單位引進68名急需緊缺碩士研究生,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原平市成功引進108名碩士研究生;代縣、河曲、定襄等4個縣共計發布175個引才崗位。特別是明確了事業單位引進博士和“雙一流大學及學科”、世界排名前200所高校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來忻工作可享受的經費支持、職稱評聘、生活待遇、政治待遇,吸引各類高層次人才向我市集聚。
抓好政策服務保障,創優人才發展新生態。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出臺《忻州市深化省校合作基地建設項目獎勵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和《忻州市深化省校合作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做優做實創新集成人才的政策體系。積極兌現招才引智支持獎勵,各縣(市、區)委組織部和市直各有關部門廣泛摸底,為符合條件的人才和用人單位申請2021年度招才引智支持。經統計,近兩年共有83個符合條件的單位和個人申請支持獎勵達397萬元。積極建設人才公寓,制定出臺忻州市人才公寓使用管理辦法,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力度,更好吸引和留住各類優秀人才在忻創業創新。全市現有人才公寓922套,入住率93%。創新人才服務模式,想方設法提供一流服務,積極開展黨委聯系服務專家活動,及時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動態靶向解決個性需求。為忻州經濟開發區北緯三十八度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日籍專家提供半成品食材和往返太原機場接送服務,在解決人才所需所想上精準對接;依托忻州古城黨群服務中心,建立忻州市省校合作服務站,為高校師生提供人才政策解讀、就業創業指導、茶歇小憩、信息共享等“一站式服務”;依托忻州人才服務專員、人才服務窗口、人才服務聯盟的建立,市委、市政府出臺《忻州市人才服務綠色通道的工作方案》,在全市建立人才服務綠色通道,為高層次人才發放“人才綠卡”,傾力打造“伙計式”服務品牌,讓人才感受忻州溫度。
齊心聚力:“同頻共振”校地共贏蹚新途
省校合作是源頭引水、根上培土,洽談、簽約是“舟”和“橋”,“過河”的任務是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忻州把深化省校合作作為助力忻州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和政治任務抓緊抓實,堅持“走出去、請進來、云簽約”并重,不斷擴大省校合作工作面,推動合作項目落戶落地。
走出去推介,精準展示“忻”形象。市領導親自帶隊,組成入校對接洽談工作小組,分別赴各高校進行深入洽談對接,在新材料、高端智能、裝備制造、煤層氣開發、電子電力控制、碳達峰碳捕獲、干部培訓和療養、紅色教育和國情教育等方面達成了廣泛合作意向。并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舉行“人到山西好風光”人才宣傳周忻州專場活動,以“牽手清華北大 共建心靈之舟”為主題,開展了縣委書記親訪名校、元培學院回訪交流、忻州籍清北校友座談等“1+3”專項活動,江憶院士團隊、張衍國教授團隊、楊小軍教授團隊現場敲定在原平、繁峙、保德建立工作站,百余名學子掃碼加入“牽手清華北大、共建心靈之舟”微信群,吸引清北學子來忻就業創業。
請進來考察,尋找合作新契機。在前期對接洽談、廣泛宣介的基礎上,簽訂框架協議的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等高校紛紛組成考察團來忻實地考察,細化合作項目,落實合作協議。重慶大學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新技術博士團創新服務基地落戶忻州;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保德縣建立中石油煤層氣實習實訓基地;北京科技大學與繁峙縣建立難處理鐵礦資源高效開發與利用科研平臺延伸基地;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在忻建立北京大學思想政治實踐課教育基地,為忻州與北京大學在高端人才交流、新時代大學生培育、思想文化共建等方面搭建了平臺,推動忻州與北京大學形成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交流合作……此外,一大批高校“聞風而動”,自發組織教師、學生來忻考察調研,共計千余名高校大學生在忻州開展了實習實訓、國情教育、紅色教育。
云簽約搭橋,促進項目快落地。為了克服疫情防控帶來的不利影響,持續深化與各大高校的戰略合作,忻州市與哈爾濱工程大學隔空同屏,相聚云端,共謀合作發展,舉行了省校合作人才工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五寨縣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就“建立高校農產品供應基地”等項目進行線上簽約;神池縣分別與天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完成“建立高校科研平臺延伸基地”“建立智庫合作基地”等項目線上簽約……一場場線上簽約,一份份戰略協議,讓雙方合作項目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也標志著忻州深化省校合作邁入了實質性階段。
此外,忻州市全力打造省校合作示范基地,以項目為牽引,堅持將“12大基地”建設作為深化省校合作的有力抓手,深度挖掘忻州紅色資源、產業項目、科研成果、農業產業、文化旅游等特色資源,建立各類人才定期服務鄉村制度,打造了忻州“12大基地”的建設特色區域品牌,持續深化與各大高校的戰略合作,推動雙方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遍地開花,大學生就業創業基地再創新高,高校科研平臺延伸基地初具規模,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扎下深根,智庫合作基地態勢良好,高校優質生源基地紛至沓來,紅色教育和國情教育基地碩果累累,大學生聯合培養基地鞏固發展,高校干部人才培養基地蔚然成型,校友招商引才基地成效顯著,高校農產品供應基地加快完備,技能服務人才培養基地有序推進……
唯有實現“共贏”,合作方能行穩致遠。韓彥峰副教授及其團隊所從事的研究方向是智能制造、智能機器人以及工業物聯網等,這與定襄的鍛造、機械加工產業非常契合。通過對定襄30多家大大小小的鍛造企業調研和與企業家們深入交流后,他們對定襄的鍛造產業集群有了深刻的認識。
經過多次對接后,達成合作協議,定襄縣全方位引進重慶大學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韓彥峰副教授及其團隊,成立“定襄縣高新技術創新服務中心”。作為深化省校合作項目示范基地,定襄縣高新技術創新服務中心配套研發中心、人才公寓、中試車間、實驗樓,將建成政校企合作、產學研協同、高新技術與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的服務平臺,充分發揮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超高精密加工、智能制造、大數據、物聯網等高新技術方面的優勢,著力構建一個能為數百家企業“集中式”服務的創新研發中心,開發出具有定襄特色的“高”“精”“尖”市場緊缺產品,為定襄鍛造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添磚加瓦。
合作創新正當時,乘風揚帆筑新夢。下一步,忻州將堅持規劃引領,致力提高人才“引育留用”層次和水平,重點打造推動太忻經濟區建設人才引擎,拿出“真金白銀”,出臺“含金量”十足的人才引進政策,繼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優質、高效、全面、精準的“全生命周期”服務,著力構建省校合作全鏈條人才服務體系,與天下英才筑夢忻州,共創新未來。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