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荒山披綠裝。 本報記者 張存良攝
山清水秀、綠蔭蔽城,城在綠中、人在景中……漫步忻州,道路兩旁綠樹成行,公園綠地星羅棋布,這是我市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綠色福利”。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圍繞“兩山四河一流域”林草生態建設格局和“兩屏三區三帶”生態功能區定位,厚植綠色,強化保護,切實加快國土綠化步伐,打好“三北”防護林工程攻堅戰,加快推進林業高質量發展,讓忻州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底色愈發亮麗。
管“綠”有效 堅持規劃引領
國土綠化,是一個長期性的系統工程。筑牢守好黃河流域和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是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神圣使命,也是科學開展國土綠化的主攻方向。
多年來,我市堅持高位推動,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突出“林草植被增加、工程質量提升、森林覆蓋率提高”三大重點,先后印發《忻州市2023年林草工程項目建設方案》《關于加快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提高造林標準確保造林績效的通知》《忻州市黃河流域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工作方案》《忻州市黃河流域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實施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文件,制定區域生態目標,統籌推進重點工作,強化體系,壓實責任,為科學推進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性保障和實施路徑。
“十三五”期間,我市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工程,呂梁山生態脆弱區項目、重要水源地項目、干線通道綠化項目等國省工程和其他工程營造林376.3萬畝。
2023年,我市搶抓政策機遇,成功爭取到中央財政專項“山西省忻州市黃河流域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落地忻州,涉及五寨、河曲、保德、偏關4縣,建設內容包括人工造林71215.74畝、退化林修復46607.69畝、村莊綠化100個,將通過高標準建設、精細化施工,著力打造集晉西北整流域綜合治理、片帶狀生態防護、節點景觀綠化為一體的荒漠化典型示范工程。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10萬畝以上工程片區4處、5萬畝至10萬畝工程片區7處、1萬畝以上5萬畝以下工程片區31處,現有森林公園10個、濕地公園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級沙漠公園1個,初步形成了“帶、片、點、圈造林綠化同步建設,環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屏障區、太行山呂梁山生態脆弱區、汾河滹沱河重要水源地保護區協同推進”的生態治理修復大格局。
增“綠”添景 厚植生態底色
立足高質量發展,不光要在“綠”上擴容增量,還要在“彩”上提質增景,在“財”上深挖潛力。
為了在“科學綠化”方面做好文章,我市一方面合理確定造林模式,堅持減針增闊、全面混交思路,注重挖掘鄉土樹種資源,調整優化樹種結構,喬灌草一起栽、針闊葉共同種,提高闊針混交林栽植比例,注重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強林分質量和生態系統穩定性,提高碳匯能力。另一方面,結合森林覆蓋率現狀,以總量為導向,統籌工程布局,注重項目整合,突出規模效應,規模化集中連片推進治理,提高工程建設成效。
全市連年持續打造岀了靜樂縣慶魯流域生態修復工程、靜樂縣黃金山(王端莊)萬畝生態經濟林工程區、寧武縣南辛窯造林基地工程、保德縣高地堎綜合治理工程、偏關縣“兩灣一山”生態經濟林示范工程、河曲縣田巨峁黃河流域生態修復溝域治理項目工程等一大批精品示范工程,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科學綠化起到了引領帶動作用。
各縣(市、區)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與發展特色,堅持綠化美化并重、彩化財化結合,牢固樹立“雙增”意識,系統謀劃,多措并舉,實現擴綠、經營“雙提質”。
偏關縣主動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布局,植樹造林,改善生態,通過以綠增景、用綠增產、靠綠增收,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近兩年,該縣完成人工造林9.83萬畝、退化林修復工程6萬畝、森林撫育2.25萬畝。目前,全縣林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48.6%,國土綠化率由10年前的27%增加到40%。該縣先后榮獲全國“三北”防護林建設先進集體、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山西省綠化模范單位等殊榮。
五寨縣堅持規模連片、集中布局、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科學編制工程項目作業設計方案,沿山系、按流域實施千畝、萬畝連片造林工程,使工程成規模上檔次,2023年被全國綠化委員會、人社部、國家林草局三部門授予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
河曲縣以直入黃河的10條較大溝域為重點對全縣整溝治理進行了全面規劃,形成以整溝治理為點,以國省工程為面,以通道綠化為線的全縣“一帶一屏兩河六線”的科學造林綠化、生態綜合治理總體規劃布局。經過持續科學綠化,全縣綠化面積不斷增加,森林覆蓋率逐年遞增,近3年來森林覆蓋率每年增加近一個百分點,實現了增綠增收的“雙增”目標,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組數據更令人振奮——
全市現有林地總面積1257萬畝,草地面積1135.77萬畝,濕地面積20.4萬畝,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地24個,森林覆蓋率15.12%,森林蓄積量2242.29萬立方米……
從城市到鄉村,伴隨著各地“綠色增量”的不斷涌現,我市正逐步形成“春百花、夏濃蔭、秋重彩、冬有綠”的生態景觀格局,綠色生態將成為忻州又一張“金字招牌”。
護“綠”前行 筑牢生態屏障
增“綠”不止,護“綠”不休。
在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的同時,我市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以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要求,推動林草資源保護責任和措施落實落地。
聚焦全市森林覆蓋率中長期發展目標和市縣森林覆蓋率年度增長指標,以林長制的考核體系為抓手,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林長制體系,構建起“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全域覆蓋、源頭治理”的森林資源保護格局。
在自然保護地管理方面,建立了全市自然保護地數據庫,對全市18個保護地進行整合優化,構建起新型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分區體系,整合歸并了交叉重疊和相鄰相連的自然保護地,解決了自然保護地重復設置、空間重疊問題,實現“一個保護地、一塊牌子、一套機構”的管理目標。
在禁牧輪牧休牧方面,岀臺了《關于切實抓好山西省禁牧輪牧休牧條例宣傳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關于切實抓好禁牧輪牧休牧工作的令》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各縣(市、區)科學制定禁牧輪牧休牧專項規劃,精準劃定禁牧區、輪牧區、休牧區,扎實推進我市禁牧輪牧休牧工作,有效管護森林、草原、濕地、自然保護地等自然資源,鞏固生態建設成果。
在嚴防森林草原災害方面,嚴格落實禁止野外用火規定,建立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機制,完善縣、鄉、村三級網格化巡查和定點看護制度,筑牢防范森林草原火災的銅墻鐵壁,連續兩年實現了全市零火災目標。
同時,持續推進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統籌抓好美國白蛾、林草鼠兔害等有害生物防治,積極開展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目前,全市無成災面積,成災率為零,無公害防治率達到86%,測報準確率為90%,種苗產地檢疫率100%,草原有害生物成災率低于9.5%,圓滿完成“四率”指標和重點林業有害生物工程治理任務,確保林草資源和生態安全。
青山披翠,碧水蜿蜒,從增容量到增顏值,從護生態到謀致富,我市生態文明建設走岀了新路,積累了經驗。
隨著一項項國土綠化措施的實施,我市環境越來越好,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成為常態。如今,行走在忻州大地上,隨處可見新添的一抹抹綠色,開窗見綠、出門見景已然成為生活標配,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記者 魏鵬飛)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