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事業催人奮進,宏偉目標引領前行。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是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舉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統籌推動“十四五”規劃收官和“十五五”規劃《綱要》編制,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推動傳統產業煥新升級、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蓄勢發力,增強綠色發展動能,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各級各部門因地制宜落實部署的重要內容。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代縣擁有雁門關、邊靖樓等4處“國保”、444處文物古跡,以及108項非遺代表性項目,特別是雁門民居營造技藝、峨口撓閣等國家級非遺,不僅是代縣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更是邊塞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這些都是進行文化創新創造的寶貴資源。代縣文旅產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建霞表示,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代縣正以“高鐵賦能”“關城聯動”“文體旅融合”打造“全國知名全域旅游示范區”品牌,這與全會強調的“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求是高度契合的。我們要深化文旅、文博、文創融合,用創意的表達、新技術的賦能、跨領域的融合以及市場化的運營,把代縣的邊塞軍事文化、非遺民俗文化、文物古跡文化與現代旅游需求有機結合,創造更多富有內涵又能引起共鳴的文旅體驗和作品,讓更多的人從一件件文創、一段段體驗、一幕幕展演、一個個故事和一次次共鳴中,把代縣的文化記憶裝進行囊、帶向四方。
以法蘭鍛造產業作為立縣之基的定襄縣,截至2024年,該產業總產值達170.5億元,鍛件年產量占全國總量的44%,風電塔筒法蘭市場份額占全國60%,特別是在航空高溫鈦合金鍛件、醫用鈦合金關節假體等高端鍛件上取得突破。同時,“定襄法蘭”專業鎮構建的完善產業生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以及農文旅的創新發展,共同為當地經濟多元化注入了強勁動力。定襄縣發改局局長李曉明表示,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未來定襄發展既面臨產業路徑依賴、環保約束趨緊、區域競爭加劇等挑戰,又擁有國家重大戰略疊加、新質生產力理念引領等重大機遇。“十五五”時期,定襄定位打造全國高端基礎部件綠色制造基地、建設全省工農旅融合發展體驗目的地、構建晉北現代綜合物流節點城市、爭當全市城鄉共同富裕先行區。圍繞“全省法蘭專業鎮”“中國鍛造之鄉”的基礎性定位,以“綠色”與“高端”為驅動,推動主導產業向“高精特新”等領域延鏈補鏈強鏈拓展。依托雄忻高鐵經濟帶、五臺山機場臨空港、北同蒲忻河鐵路城區改線暨鋼貿物流園專站、華北大五金市場等項目建設,定襄縣將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建設智能化物流園區,助力縣域法蘭鍛造、農產品降本增效。該物流體系旨在服務忻州、晉北,輻射京津冀地區,使之成為區域供應鏈上的關鍵一環,并構筑新的經濟增長極。講好定襄故事,融入五臺山、忻州古城大旅游圈,全力打造一個“可觀、可學、可品”的三晉產學研文化體驗地,讓文化資源切實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十四五”以來,五寨縣立足“晉西北唯一富水縣”的資源稟賦,以75萬畝耕地、人均8畝耕地的扎實“家底”為依托,深耕80里“丁”字平川沃土,把“米糧川”的天然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優勢。五寨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赤衛紅表示,錨定“中國甜糯玉米之鄉”和優質雜糧種植基地定位,五寨縣通過構建“企業+基地+農戶”模式與“六統一”管理體系,全縣形成9個種植基地、30余個專業村的規模化布局,甜糯玉米年產量突破2億穗。依托清連河、朱家川河縱橫交織的水資源優勢,引進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與水肥一體化系統,推動玉米畝產量提升近10%。投資4.2億元打造甜糯玉米產業園,配備每小時加工27萬穗的智能化生產線,采用“3小時鎖鮮”與常溫保鮮工藝,通過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統筑牢質量防線。如今的五寨縣,甜糯玉米串起“致富鏈”,道地藥材撐起“增收傘”,特色物產擦亮“金招牌”。2025年以來,僅甜糯玉米產業就帶動4750戶農戶戶均增收3000元,為“十四五”農業發展圓滿收官,也為“十五五”邁向“20萬畝種植、30條生產線、60億產值”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讓特色農業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壓艙石”與百姓幸福的“搖錢樹”。
(任逢春 靳曉紅 張玉虎 劉睿 王劍鋒 郭雪梅)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