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骚妇被后入式爆草抓爆-大学生高潮无套内谢视频-中文字幕丰满乱子伦无码专区-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頻道>>山西新聞>>正文
這盛世已如你所愿
2025年09月04日 09時52分   山西日報

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

山西國際會議中心。

百度云計算中心。

臨汾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

太原機場三期改擴建效果圖。

迎澤大橋一角。

蔣殊

十年來連續創作出版《重回1937》《再回1949》《沁源1942》《紅星楊》《少年之約:跨越時空的紅色承諾》等呈現太行精神的文學作品,主編有《時隔80年的對話:太行精神傳承故事》。

2015年,我初次接觸到13位武鄉籍的抗戰老兵,其中有5位參加了當年9月3日在天安門廣場的大閱兵。

同為武鄉人,第一時間得到這個消息時驕傲萬分,因為他們是我的家鄉人。繼而又生出愧疚之心,同樣因為他們是我的家鄉人。

與我們同處和平安寧年代里的這些抗日英雄,當年是普通的抗日戰士,今天是平凡的抗戰老兵。

他們平凡嗎?

2015年秋天,我與13位抗戰老兵在秋風里對坐,他們撫摸著身上留下的永恒傷疤,講述殘酷的烽火人生。

從他們口中,我知道了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二團團長葉成煥倒地的姿勢,知道了左權將軍在磚壁村抱著女兒的慈父樣子,知道了我的曾祖父為了一碗飯而丟了一條命……抗戰時期,八路軍進駐次數最多、進駐村莊最多的武鄉,是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地方,是僅有14萬人的小城就有9萬多兒女參加了各種抗日組織的地方,是無數奶娘奮起保護了八路軍后人的地方……是孕育太行精神的地方,也是埋葬無數英魂的地方。

采訪過程中,無論是抗戰老兵,還是經歷過抗戰的老人,總是極力想掩飾那些傷痛。老兵郭貴云提到抗戰影視,含淚搖頭:“不能看!”抗戰年代跟隨牛羊日日奔跑在山中的趙炳旺幾次用手帕拭淚并擺手:“不想說!”

不能看,是因為一看就回到過去;不想說,是因為一說就觸碰到疼痛。

老人們不講,是不想把悲傷延續給下一代。他們希望國家安寧、百姓安康。可是我們這些下一代,能回避苦難、忘記歷史嗎?

帶著疑問,我在十年后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再回武鄉。我想看看今天的老區,我想看看那代苦難者身后的下一代,用什么樣的行動來體現對歷史的銘記、英雄的敬仰。

我問老鄉,還記得80年前嗎?

老鄉憨憨一笑,果斷一指:走走看!

前方,就是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絡繹不絕的人潮,隨地奔跑的孩童,身著“八路軍服”的小小講解員,讓人欣慰無比。

人群中,我遇到一群與我一樣尋訪的人,他們邁開腿、拿起筆,去深度觸摸那些紅。

郝雪廷、孫俊堂、常曉宇告訴我,自1976年李彥南有了創建八路軍紀念館的想法后,一群志同道合者從此開始了漫長的籌建之路。首任館長王留大,同李志寬、孫如珍、王照騫等團結協作,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從1977年到1988年,經歷了選址、史料收集到館名變更的多重曲折,到開館整整歷時11個春秋。1988年開館,2002年二期擴建,2004年擴建改陳,2008年百團大戰半景畫館建成,2011年八路軍將領館對外開放,2015年繼續升級改造,2025年提升了數字化轉型……至今已經歷了五任館長的接力,五代館員的努力。如今的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已經華麗蛻變為國家一級博物館與4A級旅游景區。

這樣的接力,在武鄉層出不窮。

韓炳祥告訴我,1940年,八路軍在刀把嘴村成功試制出第一支柴胡蒸餾液,今天的村民們與當初制藥廠的兩個分支——華潤雙鶴制藥集團與武漢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密切聯系,成為心心相印的一家人;李左、李文英告訴我,抗戰時期武鄉83名盲藝人在抗日宣傳誓師大會后成立了太行抗日救國盲人曲藝宣傳隊,今天后繼有人,歌聲響徹太行;宋玲告訴我,當年一批又一批烈士英雄獻身,尸骨零散安葬在地頭墻根,今天2340名烈士體面安葬在八路軍烈士陵園,受到全縣百姓對待家人般的敬重;張紅偉告訴我,為了找回歷史,姜向東不僅花費7000多元將1938年到1949年的全部《新華日報》(華北版)買到手,還歷時一年半從這3000多份報紙中整理出50萬字關于武鄉的報道出版;梁紅玉告訴我,當年慘烈的關家垴戰場,成為今天關家垴村的英雄高地,迎候一批又一批瞻仰的人走進;采禾、蔣平、白露用不同的方式告訴我,下北漳、石圪垤、溫莊、左會、安樂莊、爐家掌,一個個村莊都能看到文藝的春天;又有一撥又一撥人告訴我,關于武承周,關于魏書文,關于杜煜,關于劉東萍,關于肖建廷的故事,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武鄉人,他們的年齡從40后到90后不等,然而他們信念一致,那就是沿著老區紅色文化開路人與拓荒人的足跡,在傳承的同時,也記錄傳承。

在武鄉,太行精神已經成為上下同一的共同守護,政府舍得投入,敢于布局;百姓主動傳承,持續接力。

80年前,武鄉人民萬眾一心,共同抗擊敵人;80年后,武鄉兒女眾志成城,攜手傳承太行精神。

我欣慰,走過武鄉,看到精神在延續。他們代代接力,用實際行動告訴前輩:“這盛世如你所愿,請放心!”

總策劃:張羽 宋建平

執行:劉國鋒 楊勇 范弋 王小強

版面設計:劉鐵軍

責編:高鵬 張麗 柏奇辛 高雅 王黎 高瑞敏 劉玉棲 安茹意

(責任編輯:梁艷)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