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三晉大地涌動著澎湃的青春浪潮。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百余所高校學子,懷揣知識與理想,跨越千山萬水,會聚山西。他們扎根呂梁鄉鎮、融入長治社區工廠、奔忙運城田間地頭,將學術智慧播撒于基層沃土,用專業才干回應時代召喚。在服務地方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中,莘莘學子以青春之我、奮斗之姿,淬煉本領、奉獻智慧,在火熱的基層一線書寫著知識報國的時代篇章,為山西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的青春動能。
專業賦能基層治理
走出象牙塔,扎根基層沃土。參加實踐的高校學子將課堂上習得的專業知識,轉化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金鑰匙”。他們不再是單純的觀察者,而是以專業技能精準對接地方需求,在法治普及、政務實踐、歷史梳理等多個維度深度參與,為提升治理效能貢獻青春智慧。這份專業力量,正成為激活基層治理的源頭活水。
在呂梁市方山縣的一間普通教室中,國徽高懸,莊重有序。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鄉約青春,法潤方山”實踐隊正在帶領中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短短10天,實踐隊不僅走入學校,創新開設法治課堂,通過觀影、模擬法庭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識,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與自護能力;還深入社區,面對面為居民解答法律疑問,累計服務數百人次。
運城絳縣長桿村的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涑水筑童夢?藏藍青晉行”實踐團隊員們帶領留守兒童開展“法治小課堂”,用趣味游戲和故事普及法律常識。他們撰寫的《鄉村普法現狀及優化建議報告》等鄉村普法調研報告,因切實可行被當地司法所采納。
在長治市平順縣,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實踐隊系統梳理了上世紀50年代縣域集體化歷史脈絡,通過深入研讀縣、部門及三里灣村檔案,補充關鍵細節,完善了村級治理歷史記錄?;顒訕嫿讼到y的集體化時期鄉村發展資料體系,為研究縣域治理規律、借鑒歷史經驗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扎實的檔案支撐。
這些實踐不是孤立的“活動”,而是一場法治意識與基層治理需求的雙向奔赴。
科技助力產業煥新
多支高校團隊帶著創新技術與方案,深入山西的農業基地、村鎮和車間,為傳統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清華大學晉中博士團聚焦產業升級,剖析煤炭轉型、數據產業等議題,提出智慧管理方案及產業鏈延伸路徑;為非遺創新發展建言獻策,貢獻鄉村振興新思路。他們研發的AI電解模型、高端碳材料及中藥鮮藥應用技術,助力晉中市產業提質增效,推動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促進校地人才合作,為晉中發展注入智力動能。
大同市云州區的黃花種植基地,北京化工大學的學生們俯身土地,仔細檢測土壤成分。他們為村里引入的年產200噸啤酒發酵設備已完成調試——昔日的農產品,如今躍升為精釀啤酒的原料,價值鏈悄然延伸。
晉城的果園與加工廠之間,浙江大學校地合作專項實踐團穿梭往復。他們梳理出50多條產業鏈問題,精準識別產業痛點,為地方特色果業鏈接市場開出“良方”。
代縣雁門關鎮迎來北京交通大學的跨學科團隊。聚焦“代州黃酒”這一產業,經管學院學生分析品牌與渠道,機電學院學生設計輕量化包裝——一瓶黃酒,在復合學科視野中煥發新生。
從黃花到黃梨,從黃酒到碳材料,高校團隊敏銳地捕捉到山西轉型中的產業需求,用專業技術推動關鍵難題的解決。他們證明,唯有產學研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讓科技成果“扎下根去、長出果來”。
賡續紅色精神血脈
山西是一片流淌著紅色基因的土地。如何讓革命記憶不被遺忘,讓文旅資源煥發新機,成為多支高校團隊的實踐焦點。
在太行山深處的晉城市陵川縣,首都師范大學學生埋首于抗戰史料之中,一頁頁梳理、一次次走訪。他們與文旅、教育部門共同探討,如何讓紅色故事融入研學路線、走進青少年課堂。
長治市武鄉縣的孩子們在北京科技大學“賡續抗戰精神走晉新烽”社會調研實踐團成員的帶領下,自編自演紅色情景劇《雞毛信》。實踐團成功搭建了校地合作橋梁,為紅色文旅注入青春活力。
在長治市沁源縣,上海交通大學“思源計劃”實踐團調研“黨建引領+產業創新”的鄉村振興模式,總結沁源“紅綠文旅融合”“村企共建”等經驗,形成典型案例分析,為同類地區轉型提供可復制樣本。
呂梁市石樓縣,南京大學“帆雨習行”石樓研學實踐隊深挖殷商青銅、黃河生態、紅色革命等特色資源,精心設計出多套研學課程與路線,為地方文旅提供定制化的詳盡方案。
在長治市屯留區,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鐵人先鋒”實踐團指導村黨委強化黨建工作;策劃“追憶百團紅途,雅鑒道情美韻”文化展演,線上線下惠及超1500人;已連續3年在屯留四中開展的線上線下支教,推動該校升學率從2023年的52.1%提升至70.1%。
這些實踐,不僅補充了紅色史料、優化了文旅路線,更在革命精神與年輕一代之間搭起了一座傳承的橋梁。
精準服務惠及民生
鄉村振興,不僅要發展產業、傳承文化,更要關懷“人”本身。多個高校實踐團聚焦孩子、老人和偏遠地區群體的教育與健康,用專業和溫度守護每一份希望。
運城市鹽湖區的院落里,蘭州大學“懸壺晉韻,表里醫脈”實踐團學生耐心為老人測量血壓。他們開展分層分類健康服務:為幼兒園兒童開設口腔保健、衛生習慣等科普課堂;為老年人提供慢病知識宣講與入戶隨訪義診。
在呂梁市中陽一中的計算機教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云程萬里”實踐團帶領孩子們編寫人生第一行代碼?!叭斯ぶ悄堋薄霸朴嬎恪薄@些曾經遙遠的概念,變得可操作、可體驗。實踐團為40余名中小學生打造“啟蒙—筑基—拓展—報國”四階課堂,召開“大中小一體化科技教育”座談會,為科技教育播種未來。
復旦大學“童行計劃”志愿服務團隊深入晉城市陽城縣,設計28節情境活動,融合AI互動、藝術療愈、趣味運動等多元形式,構建防止網絡成癮與暴力的沉浸式劇情課堂,凝練出標準化“鄉村兒童網絡自我認知服務包”,努力彌合城鄉數字鴻溝。
運城市平陸縣第二小學里,北京師范大學“啟智筑夢E路同行”實踐團開展為期8天的支教。他們發揮外語學科專業優勢,打造三大模塊19門特色課程,通過沉浸式文化體驗、互動式語言實踐、趣味科普活動等多元教學方式,點燃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這些服務不是單方面的“給予”,學子們在付出中理解了社會,民眾在服務中感受著溫暖——這是一場青春與鄉土的雙向滋養。
青年力量在田野鄉間激蕩,智慧火花在基層一線閃耀。一場場有溫度、有深度的實踐,不僅為山西高質量發展注入了青春動能,更彰顯了新時代青年學子服務國家戰略、投身強國偉業的堅定信念與實干擔當。三晉沃土,正見證著青春與時代的同頻共振,孕育著充滿希望的振興新篇。
本報記者李煉 本報通訊員郭麗菲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