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骚妇被后入式爆草抓爆-大学生高潮无套内谢视频-中文字幕丰满乱子伦无码专区-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頻道>>山西新聞>>正文
讓更多“碳科技”在三晉大地開花結果
——來自第四屆山西碳谷碳索未來大會的案例與思考
2025年10月16日 08時23分  

晉商故地,秋意盎然。近日,“逐綠而行·碳索未來”山西雙碳會客廳啟動儀式暨第四屆山西碳谷碳索未來大會在山西綜改示范區晉中開發區舉辦。作為“雙碳”目標下“政產學研用”多方交流合作的平臺,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學者、科研人員及企業家代表圍繞讓更多“碳科技”成果在三晉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這一話題,以自身的實踐與思考,從不同維度為我省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其中很多真知灼見為我們降碳減排、綠色轉型帶來新的借鑒與啟示。

傳統產業的低碳轉型不是“減法”而是“乘法”,關鍵是讓創新成果真正扎根產業土壤

作為扎根山西本土的民營企業,近年來,山西安泰集團始終堅持轉型不轉行,探索綠色低碳新賽道,成為我省傳統能源企業成功轉型的典范。在安泰工業園區,一場“變碳為藻”的革命正在上演,公司自主研發的NPS系統每天都在將焦爐尾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高價值藻粉,不僅實現年減排二氧化碳1000噸,更產出30多萬盒營養藻片,用“黑科技”算清了環保賬與經濟賬的雙重收益。以此為起點,安泰集團成立了山西綠源碳索科技有限公司,構建起“一院兩平臺一基地”的低碳發展架構,從碳咨詢到技術轉化,從數智管理到零碳示范,全方位打造傳統工業的綠色轉型樣本。

回首來路,山西安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張德生坦言:“傳統產業的低碳轉型不是‘減法’而是‘乘法’,通過技術創新讓每一度電更清潔,讓每一噸鋼更綠色,讓每一方工業廢氣都成為可利用的資源。”

張德生表示:“‘碳索未來’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減排壓力,更是傳統能源基地向新能源高地跨越的歷史機遇。作為特鋼材料產業鏈的‘鏈主’企業,安泰深知責任重大,我們既要當好低碳技術的創新者,更要做好產業協同的引領者,通過綠色金融賦能、碳資產托管等服務,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共同降碳。一方面整合高校、科研機構的技術成果資源,另一方面鏈接企業轉型需求,打通從實驗室研發、中試驗證到生產線應用的全鏈條轉化通道,讓創新成果真正扎根產業土壤,加速低碳技術的產業化落地。”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朱黎陽在發言中指出:“‘雙碳’技術+數字化雙輪驅動的實踐,既為山西傳統產業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方案,也為全國資源型地區綠色發展貢獻了企業智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遠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山西作為能源大省,可以加強合作,共同打造跨區域的循環經濟產業集群,探索產業梯度轉移與綠色升級相結合的創新模式,探索有利于將東部地區的資金技術管理優勢與中部地區和西部的資源、空間、市場優勢相結合,實現綠色承接,共同打造跨區域綠色供應鏈和循環經濟產業集群,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區域協同降碳范例。”

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雙輪驅動,因地制宜形成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供應體系

近年來,尚風綠谷碳中和環保科技園致力于從8個方面打造碳中和園區:零碳建筑、零碳能源、零碳管理、零碳運營、零碳交通物流、碳匯景觀、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捕集、碳普惠。園區建設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怎么讓建筑更節能,為此,該科技園建設了我省首家超低能耗的中試基地,探索零能耗運行、沒有污染的供暖和制冷技術。

尚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孟新利介紹說:“這一技術可以把太陽能收集的熱全部儲存在地下,到冬天供熱的時候再把它交換回來。夏天則是利用地下土壤的溫度和室內的系統進行交換,通過設置在墻壁圍護結構上的調節溫度系統實現自動循環,控制室內溫度。這個技術,我們在樣板間監測了一年,最大的感受就是運營成本幾乎等于零,室內1000平方米以下空間系統每天運行的電力只需要4度電。用這么低的能耗實現建筑系統的恒溫,我們開始也不太相信,后來通過一年測試的數據來看,完全達到了設計的標準,現在我們正在與高校和行業協會編寫超低能耗建筑的技術標準和零碳園區標準,希望我們的探索實踐對大家有所啟發。”

針對新能源開發利用,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在發言中指出:“過去5年來,‘雙碳’目標背景下,我國已經構成了1+N的政策體系,相關工作不斷進展。山西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長期以來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在碳達峰、碳中和這一國家重大戰略決策的背景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和產業形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意味著轉型升級的巨大機遇,根本出路在于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山西擁有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等資源,發展新能源潛力巨大,要加快風電、光伏發電基地化、規模化的開發,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升新型新能源的消納能力。要因地制宜,開發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新增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供應體系,關鍵支撐在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要加大在高效儲能、智能電網、氫能等關鍵領域的研發投入,突破技術瓶頸,要推進綠色金融體制的建設,激發市場活力,為新能源技術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尋求傳統能源領域降碳創新路徑,在“雞肋資源”與高值利用之間架起成果轉化的橋梁

在實現“雙碳”目標的征程上,技術創新是關鍵驅動力。近年來,太原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江峰團隊在瓦斯提濃技術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攻關實驗,因為核心技術的領先性和應用性,項目得到了多方關注。

楊江峰介紹說:“作為煤炭生產的伴生資源,瓦斯抽采和資源化利用是山西‘雙碳’目標的重要環節。煤炭開采中釋放的這一資源,用得不好只能排放掉。我省大概每年煤炭開采會產生800萬噸瓦斯,盡管濃度低,但是量很大,對這一“雞肋資源”,我們希望通過提濃的方式實現梯級利用,也希望能夠在“雞肋資源”與高值利用之間架設一個橋梁。

就煤炭資源開發利用這一課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智新表示:“作為能源革命綜合改革的前沿陣地,山西正書寫著‘雙碳’目標的扎實答卷。科技創新有三種模式:引進、集成和創新。在科技與產業發展上也有兩張皮的現象,成果轉化也出現了一些堵點。據科技部的統計,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發達國家的1/4,核心矛盾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還不夠成熟,企業承擔著技術成熟度不足、市場前景不明的風險;另外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企業特別是一些國有企業不主動承擔,沒有落實企業創新主體這一要求的情況,不能主動把這些技術孕育到企業的發展過程中。”

金智新強調,“燃煤發電是煤炭消費的主要形式,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十年來,每年用于火力發電的煤炭占到煤炭消費總量的一半左右。2024年,煤電以其占全國35%的裝機規模發了全國55%的電量,達到了5.5萬億千瓦時,貢獻是非常大的。‘雙碳’目標約束下,應該進一步強化煤炭、煤電企業的優勢互補,加強礦井乏風瓦斯利用,實現行業的節能降碳協同增效,形成煤電兩個行業碳閉環,為能源領域降碳提供創新路徑。”

本報記者沈佳

(責任編輯:梁艷)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