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鄧偉強)斑斕秋色美景如畫,水光山色交相輝映……10月28日,太原老龍頭景區內,游客們在土堂怪柏、西山疊翠、福喜稻田等景點流連忘返,體驗一份別樣的詩意與雅致,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
老龍頭景區位于尖草坪區,集生態修復、文化傳承與自然景觀于一體,北起汾河出水口,南接汾河四期工程,是太原生態修復的重要節點。國慶中秋假期,景區對外開放迎來“開門紅”,成了太原打卡新地標。這個假期,太原公園游人絡繹不絕,市屬公園景區共接待游客435萬人次。
太原是一座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如今的太原,綠帶環繞、森林圍城,城市公園數量居全國前列,林木覆蓋率達43%,藍天白云成為常態。
近年來,太原市扎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力全域治山、系統治水、強力治氣、綜合治城,堅持“四治”一體推進,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統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城市治理等重點工作,“錦繡太原城”盛景正在變成美好現實。
太原市在全域治山過程中,采取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的模式,因地制宜綜合運用放坡與拉臺相結合、防沙固土與排險防洪相結合、噴播與植綠相結合等措施,進行破損山體修復與綠化景觀營造。對山體破壞面進行生態修復,往日的環保痛點變成了今天的生態亮點。昔日的采煤沉陷區、生態破壞面呈現出了層林疊翠、風景秀美的生態景觀。東西兩山先后建成了30個各具特色的城郊森林公園。
以系統思維統籌水的全過程治理。太原市堅持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水資源約束協同推進,加快實施“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汾河43公里生態長廊縱貫全城,6個國考斷面、4個省考斷面水質顯著改善,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總體向好。斷流30多年的三晉名泉晉祠泉實現復流。
全力攻堅大氣污染治理。太原市治污、控煤、管車、降塵多管齊下,全方位、全鏈條、全天候加強大氣環境治理,持續推進國家氣候投融資、碳達峰試點建設。2023年綜合污染指數為4.95,實現“四連降”。2024年空氣質量指數進一步降至4.75,達歷史最好水平。今年1至9月,市區優良天數201天,優良率為73.6%,優良天數比去年同期增加35天。
既要山川相映,更要城美人和。太原市著力優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強化汾河以西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動城市發展空間向南北延伸、東西拓展。素有“三晉第一街”之稱的迎澤大街舊貌換新顏,新建路(北沙河—迎澤大街)10月20日正式通車,太原地鐵1號線2月22日開通運營,與2號線形成“力”字形網絡,太原軌道交通進入“換乘時代”,城市交通出行更加便捷。
此外,太原市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立足資源稟賦,發揮特色優勢,以深化文旅體制改革為牽引,推動景區提檔升級,承辦重大體育賽事,大力發展演藝經濟,打造“博物館之城”,全力建設旅游熱點門戶城市和國內外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有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太原旅游休閑、投資興業。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