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涔山鄉大石洞村:
農文旅融合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九峰山下的涔山鄉大石洞村,旅游公路宛如一條絲帶穿過村莊。隨著旅游季節的到來,游客絡繹不絕,或漫步于村中的風貌街區,或在青石巷陌間探尋千年時光與人間煙火。
近年來,大石洞村——這座深山古村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依托生態資源、農業資源、文化資源等優勢,持續優化產業結構,通過資源整合、多業態并舉、產品提升、配套完善,打造大石洞國家級旅游目的地,推動全鄉旅游經濟的整體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依托政策支持和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大石洞村不僅于2018年實現了整村脫貧,還在2022年被省鄉村振興局授牌“省級旅游示范村”。
如今,大石洞村堅持規劃先行、示范帶動、產業振興的發展思路,將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精心規劃滴水洞景區、農事體驗區、山水景觀區和原始森林生態康養區,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將自然風光、人文體驗與休閑度假完美融合,為游客提供原生態的休閑體驗和便捷舒適的旅游環境。積極引進大運華盛能源集團等優秀企業,帶動村民創業就業,探索集體統籌、村民參與、企業運作的經營模式,鼓勵村民以土地、房產入股參與民宿、農家樂等產業,讓村民共享地域紅利。該村還通過農旅同步發展,引導扶持村民采摘中藥材、銀盤蘑菇、松塔、毛建草等林下經濟作物進行創收,不斷拓寬新的增收渠道,讓農戶在家門口實現增收。“現在越來越多的村民開辦起特色民宿和農家樂,大家在家就有穩定收入。許多年輕人也愿意回鄉創業,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村民老丁如是說。
今日的大石洞村,鄉村風貌煥然一新,生態旅游蓬勃發展,民俗文化激發出新的魅力,自然風光被賦予豐富的人文底蘊,村凈、景美、人和的美麗畫卷正精彩呈現。大石洞村將繼續在旅游示范村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堅持人居環境改善和集體經濟增收相結合,深入挖掘發展潛力,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對民宿集群進行提檔升級,打造農家野菜采摘點、果園采摘點等特色項目,形成集特色餐飲、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親子互動于一體的新產業。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大石洞村正以山為卷、水為墨,繪就“村美民富產業興”的振興長卷。
石家莊鎮定河村:
小土豆變身致富“金豆豆”
在寧武縣石家莊鎮定河村,一臺臺機器正高效運轉,新鮮的土豆被送進生產線,經過清洗、粉碎、過濾、脫水、烘干等一系列工序,最終變成一袋袋雪白透亮的土豆粉。這是定河村土豆粉加工廠忙碌的日常景象,也是當地壯大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石家莊鎮作為寧武縣的產糧大鎮,依汾河兩岸土地寬廣,土豆種植是當地的傳統產業。為延長土豆產業鏈,石家莊鎮黨委副書記趙文波召集村“兩委”干部及村民代表多次開會討論,最終確定了建土豆粉加工廠的方案。“以前,種的土豆除了自己吃,剩下的不好賣、不好存,愁壞了我們。現在有了這個加工廠,方便多了!”村民吳俊虎一邊把土豆卸到加工廠門口,一邊高興地說。
走進該加工廠,廠房頂安裝的35千瓦光伏發電板,不僅滿足了部分用電需求,還實現了清潔能源利用。廠房內寬敞明亮,土豆清洗上料機、粉碎機、輸渣機、泥沙過濾機、細篩機、濃縮機、脫水機、烘干機等設備形成一條完整的生產線。
2024年,該土豆粉加工廠共投資28萬余元。運營2個月經營性收入4.5萬余元,生產能力達到日加工土豆4萬斤,真正實現了“泥土豆進廠,干土豆粉帶走”,極大地方便了周邊村民。同時,也為壯大村集體經濟作出了積極貢獻。
今年開春后,該加工廠繼續延長產業鏈條。投資5萬元左右,另建120平方米擠渣車間,將原本廢棄的濕渣變廢為寶。擠干的廢渣可以喂牲畜,實現種植、加工、養殖的良性循環。
目前,正值土豆加工的黃金季節,百姓將多余的土豆直接拉到工廠,享受著高效、優質的加工服務。定河村土豆粉加工廠的成功投運,不僅為當地土豆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也為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懷道鄉白馬崖村:
小菌棒撐起大產業
仲夏時節,走進寧武縣懷道鄉食用菌生態產業園區,35座高標準鋼結構溫室大棚在陽光下泛著光。大棚內,層層疊疊的菌棒上,鮮嫩肥厚的平菇正破土而出,散發著陣陣清香,一派喜人景象。
白馬崖村占地197畝的食用菌生態產業園區,是當地鄉村振興的“明星項目”。128畝集體土地與69畝個人土地實現流轉,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2.56萬元,為農戶帶來1.38萬元土地流轉收入。“以前土地閑置,現在每年光租金就給村集體帶來不少收入。”村黨支部書記劉斌全告訴記者。村民李忠情笑著說:“他家流轉的3.5畝土地,每年能拿到700元的租金。”
走進生產車間,工人們正熟練地將菌棒搬運、分揀,準備裝車運往市場。夏季高溫期間,棚內溫度依然可以保持在20度以內,維持平菇正常生長。“今年,我們共培育了140萬棒菌棒,按照每棒菌棒可出菇2斤估算,預計全年出菇280萬斤,收入可達600余萬元。”示范區負責人周旭介紹道。園區還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50余個,其中20余名本地勞動力每月可增加5000余元收入。村民劉子生便是受益者之一,“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照顧家人,這份工作太適合我了。”他說。
園區選用玉米芯、棉籽殼、麥麩、豆粕等為原料,種有平菇“969”和“8105”兩個品種。平菇“969”耐高溫、抗雜菌能力強、肉質厚、口感佳,發菌成功率接近100%;平菇“8105”則適宜在較低溫度下生長,柄短、抗病能力強、菇型緊湊、產量高。憑借這些優勢,白馬崖村的食用菌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食用菌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2024年,懷道鄉政府申請400萬元銜接資金,作為產業發展項目,幫助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園區每年向11個村成立的產業公司進行分紅約18萬元。這筆收益惠及全鄉11個村集體。
懷道鄉以食用菌產業為核心帶動全鄉發展,推進食用菌生態產業園區產業鏈延伸。如今的白馬崖村,正以食用菌產業為抓手,走出一條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特色發展之路,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策劃:王國梁 王金華
圖文:吳光宇 劉強
設計:狄芳娟
(責任編輯:盧相汀)